时间:2020/10/12来源:本站原创作者:佚名

全文共字,阅读约需55分钟。

云南是我国少数民族数量最多、最集中的地区,同时也是我国与东南亚地区交流的重要通道。云南是展示古代少数民族与中原王朝关系的标本,也是多种文化、多种宗教、多种民族融合最为深刻、典型的地区之一。年7月下旬,武大弘毅学堂级人文班以历史学为方向的部分同学,在历史学院胡鸿老师的带领下,选择云南省西部的大理白族自治州,开展了第一次暑期游学考察活动。

本次考察为期七天,考察团于7月23日到达云南,7月29日返回武汉。考察团本次行程途经丽江市、剑川县、巍山县、弥渡县,主要活动范围为丽江市及大理白族自治州。考察路线为丽江古城——束河古镇——剑川石宝山——沙溪古镇——沙登箐——崇圣寺三塔——南诏铁柱庙——巍山古镇——巍宝山——大理市博物馆——太和城遗址——大理古城。本次考察寻访国家文物保护单位共九处,云南省文物保护单位数十处。以下是此行国家文物保护单位汇总:丽江束河大觉宫壁画;剑川石钟山石窟(石钟山八窟、狮子关三窟、沙登箐六窟,其中狮子关及沙登箐未全数造访);剑川沙溪兴教寺;大理崇圣寺三塔;弥渡县南诏铁柱;巍山等觉寺太阳宫;巍宝山长春洞;南诏德化碑。考察团成员包括:领队胡鸿老师,弘毅学堂人文班学生文子曦、李思言、张雨晴、於嘉、谢奥博、伍震宇、赵昕彧、张笑雨、周毕婵、刘弘毅、张心雨、袁昕语、杨舒兰,以及武大历史学院硕士研究生段亚彤、陈阳、高鑫,另有协助后勤保障的导游、司机等人员。

本次云南之行,一方面意在带领同学们了解云南古代尤其是南诏和大理时期的历史,同时观察了解少数民族地区多样化的宗教与世俗文化状况;另一方面也为了训练人文班学生基本的研究与实践能力,通过提前准备相关资料,实地考察各个文物点,将实物与文本相对照,增强同学们的实践素养,培养严谨认真的历史学习态度。

本次考察中团队成员积极准备、默契配合、不畏劳苦、坚持不懈,不仅完成了所有预定行程,还有一些意外的发现,收获颇丰。现由全体成员合力撰写本次考察经历,汇总为纪要如下。

01

Day17.23:丽江古城

这是同学们一行来到云南的第一天。初到丽江古城之际,天气微凉,小雨淅淅,一派“天凉好个秋”之景。古城坐落在丽江坝中部,北依象山、金虹山,西忱猴子山,在群山与云层的交映下,古城显得静谧、肃穆;但走近之后,熙攘的人群、嘈杂的喇叭声、为数众多的商铺又显示了其作为从古至今的商贸集镇热闹繁华的一面。在导游的引导下,同学们首先来到了古城的大水车,水车有两座,人们称其为“子母水车”、“情人水车”,水车往右是写有江泽民主席题词的照壁。

随后同学们进入到古城内部,古城的街道两侧伴着玉龙雪山的雪水汇集而成的溪流,古城布局形似八卦阵,走在城中很容易迷路,而这些雪水汇集的溪流则是行人们的向导,“顺水进,逆水出”,正是这些向导告诉同学们的秘诀。

古城的布局很有特点,其布局充分利用了周围地形和自然环境,顺应地势,与大自然和谐共生,北靠象山、金虹山,西忱猴子山,东面和南面是开阔地带,黑龙潭的潭水通过三条主要河流将城内的家家户户串联起来,古城的街巷布局沿水系以经络的形式自然设置,街巷曲折,河水自由流淌,达到“曲、幽、窄、达”的风格,丽江古城的这种格局是坐西北朝东南的形式,而这种格局的形成与其独特的自然环境与民风民俗也有着密切的联系,丽江古城地处偏远的云贵高原,远离汉民族文化圈,主要是纳西族等少数民族居住,因此古城在建设过程中几乎没有受到中原地区“筑城以为君‘造郭以守民”的影响,而是完全按照天人合一的理念建造,这也是为什么丽江古城没有城墙的原因。此外,在外部造型与结构上,古城民居揉合了中原建筑和藏族、白族建筑的技艺,形成了向上收分土石墙、迭落式屋顶、小青瓦、木构架等建筑手法,在建筑布局形式、建筑艺术手法等方面形成了独特的风格。民居大多为土木结构,比较常见的形式有以下几种: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前后院、一进两院等几种形式。

很快同学们来到了四方街,四方街位于丽江古城的中心,交通发达,小巷通幽,这些不同的小巷分别可以通往小吃街、商业街和酒吧街等等。在这里也可以清楚看到城中建筑的样式,“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走马转角楼”式的建筑鳞次栉比,外拙内秀,玲珑轻巧,颇有古味。但是丽江古城近年来随着云南旅游业的发展已经呈现出越发明显的商业化趋势,与古城原本古色古香的韵味已经相去甚远,弥漫着一种刻意附会旧时的尴尬,这也让同学们感到有些失望。

02

Day27.24:束河古镇+剑川石宝山

一、束河古镇

纳西语称“绍坞”。距离丽江县城四公里,距今已有千年的历史,面积约1平方万公里,有保存完好的古道、集市,有传统民居近千幢,土著居民以纳西族为主,是纳西先民在丽江坝子中最早的聚居地之一,也是木氏土司的发祥地。因村后聚宝山形如堆垒之高峰,以山名村,流传变异而成,意为“高峰之下的村寨”。自明代以来,束河古镇逐步成为茶马古道上的重镇和纳西文化交流中心,许多从事皮革加工和其它手工业的人云集束河,繁华热闹。

束河古镇是茶马古道上保存完好的重要集镇和驿站,是对外开放和马帮活动形成的集镇建设典范。束河还是纳西先民从农耕文明向商业文明过渡的活标本,拥有明代壁画、明代建筑大觉宫、清代建筑三圣宫等珍贵文物和建筑。古镇依山傍水,背靠聚宝、龙泉、莲花三山,拥有九鼎、疏河两个龙潭,形成九鼎河、青龙河、疏河三条水系,从南向北贯穿全镇,古镇顺水而建。整个村子的房屋依山就势,房屋毗邻相接,层层叠落,在古镇中既可远眺玉龙雪山俏丽的主峰,又可近观清澈见底的青龙河水。

走进束河古镇,便是走进了鲜活的茶马古道,虽无马铃声声,却有记录了茶马古道在束河留下的历史遗迹的茶马古道博物馆。

茶马古道博物馆也称大觉宫,是明代木氏土司“束河院”建筑群的组成部分,是一座珍贵的古建筑。建筑内部设置的茶马古道博物馆是以茶马古道文化、束河当地风俗和普洱茶文化为主题的专题博物馆。它既是中国第一家专门研究并展示茶马古道历史文化的博物馆,同时也是丽江市第一家从事普洱茶文化研究、宣传、推广的专业机构。

博物馆分为序言厅、壁画展厅、史事一厅、史事二厅、束河生活厅、束河皮匠厅五个展区。同学们着重游览了与茶马古道文化密切相关的史事一厅与二厅,以及具有重要史料价值的大觉宫壁画。

大觉宫壁画是丽江壁画的重要组成部分。丽江壁画于明洪武十八年(公元年)至清代乾隆八年(公元年)多年间陆续绘制而成,分布在丽江古城内及周围的觉显寺、护法堂、万德宫、珊碧院、皈依堂、光碧楼、寒潭寺、大觉宫、大宝积宫、琉璃殿、大定阁、福国寺、雪松寺等十几处,约在铺以上。现仅存白沙大宝积宫、琉璃殿、大定阁和束河大觉宫等处。共计50铺,总面积.57平方米。在历史上称为蛮荒之地的祖国西南边陲保存了如此大规模的壁画,堪称奇迹。

大觉宫位于丽江古城西北4公里的束河村,现存6铺壁画,形成于明木增时代的万历年间,壁画风格与大宝积宫近似,应是大宝积宫近期或稍晚之作。大觉宫建筑风格古朴精美,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正殿内现留存有6铺壁画,风格与白沙大宝积宫壁画近似,笔法洗练,技艺精湛,均采用汉式壁画和藏式壁画的勾勒、设色、堆金沥粉、黑底彩绘等表现手法。从画面的总体效果看,造型准确,刻画细腻,笔法多变,线条流畅,构图合理,均衡协调,设色既有清丽又有厚重,妙相庄严,且保留了唐代画风。

同学们首先进入的展厅内陈列的是大觉宫壁画的复制品,虽然许多细节已经模糊,但是仍然可以一窥昔日之精美。大觉宫壁画多种宗教合一,多种画风合一,宗教文化与地方民族原始风物合一,多民族文化融合,既是研究本土民族文化的重要文物,也是各民族文化交流的重要见证。

在大觉宫内,我们有幸一睹壁画真容,但为保护文物,不能使用其他照明工具,加之当天天阴,光线不足,并不能看清内部细节,只能看到靠近门边光源的两幅。

同学们在束河古镇还欣赏到了纳西族古老悦耳的洞经音乐,与演奏的老者交谈,得知所用乐器皆为独有形制,在别处不易见到。

二、剑川石宝山

考察队伍11点左右离开丽江束河古镇,坐大巴前往剑川石宝山。途径丽江拉市海,纳西语意为“新的荒坝”,浪漫的云贵高原上的民族,见湖便名海。一路上从阴云密布到小雨绵绵,至剑川又渐放晴。剑川是白族的聚集地,充满文艺气息的白族人民用笔墨诗画装饰白墙黑瓦,与纳西族建筑是全然不同的风情,若不是没有马头墙,还以为自己正置身江南水乡。在剑川境内吃了午餐,稍作休息。至14:20左右到达石宝山景区。乘景区大巴至石宝山支脉石钟山麓上,从山顶一亭向外观望,视野十分开阔,零星的小镇,连绵的高山,不尽的云,云间缝隙中隐约的蓝天。此山对面便是石钟寺和狮子关。

石钟山石窟在年3月4日,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为南诏国和大理国时期遗存的少数民族石窟艺术。这里山清水秀,怪石嶙峋,三月的石宝山满山翠松,浓荫掩径,远眺石钟山像是如来的头部,花状的突起物像如来头部的卷贝发,或许古人就因此殊胜奇景而发愿开窟。中国游侠徐霞客亦曾到此,他在《游石宝山记》就说∶"石面有纹如龙鳞。"石窟主要分布在三个区域:石钟寺、狮子关、沙蹬菁,共17窟。石钟寺区石窟分布较集中,另外两区石窟分散分布。石窟雕刻技艺精湛,内涵丰富独特,从中可以解读很多南诏、大理国民族、宗教、艺术、社会的历史文化信息。

同学们先是从所在的山顶向下至山脚,再从另一座山向上至石钟寺石窟,一路沿石阶跋涉,看似陡峻的山坡,认真走起来也只用了20分钟左右。15:10,正式到达石钟寺。该寺依山而建,混然天成。寺院门匾上有草书“何处得来”四字,寺内金桂已开,环境清幽,一块耸起似塔状的天然石柱上坐一“承露亭”,亭内一佛像,精致小巧。

从石钟寺后门出来往北走,没多远就看到了石崖下的第一窟雕像,窟旁大理石碑介绍其为“南诏第六代王异牟寻议政图”。所刻应为南诏王在大殿内议政的情景,此窟保存较为完善,许多细节都清晰可辨。

登阶再上,石阶旁的崖上有一浮雕,刻有大象和宝瓶,下书“太平景象”。胡鸿老师指出这应该是明清时期流行的图案,故推测此浮雕有可能是出于清代前来观窟的文人之手。

沿石阶再登上十多尺,即为石钟寺的第二窟,这里雕刻的是南诏第五代王子阁罗凤的出巡图(或称“阁罗凤议政图”),整个窟很像一座富丽堂皇的大厅,全窟共雕十六人,为全山人数最多的一窟。石窟所选取的细奴逻、阁逻凤、异牟寻三代南诏国主,是三个极有代表性的人物。它既是南诏艺术珍品,也是宝贵的民族史料,为后人研究南诏的政治、军事、文化,乃至服饰、风尚等都提供了宝贵的资料。同学们在此对此窟所刻内容是否为“出巡”进行了一番讨论。

依山而上,从第三到第七窟,基本上都是以佛教内容为主的雕刻,根据各石窟旁的介绍,分别为:地藏王菩萨、华严三圣、《维摩诘经变》中“问疾品”造像、明王堂、甘露观音(俗称“破腹观音”)。有趣的是,《维摩诘经变相》中,维摩像坐于园林中,异于敦煌壁画中坐高床,居士的消瘦愁眉苦脸相,也有异于敦煌之富贵员外相。文殊菩萨雕于佛龛侧面,手执经书,可惜上身已损毁。另外一提,病容的维摩诘被当地人误称为"愁面观音",其实维摩诘与观音是风牛马不相及。

第七窟明王堂中,雕刻完备的八大明王造像各具特点,造型独特,栩栩如生,为中国石窟佛教密宗雕刻中的珍品,是研究佛教密宗不可多得的实物资料。

第八窟甘露观音,被誉称为石刻当中"东方维纳斯",丰硕端庄,眼梢嘴角流露着微妙的喜悦,全身的姿态在安静中显出轻微的动势,肌体柔和,质感很强。其旁有三首用韵相同的题诗,分别为明嘉靖、崇祯,以及南明隆武年间的文人所作,可以想象得到数百年前历代文人对石窟的感叹,以及穿越时空的共鸣。

石钟寺最高处的第八窟,名“阿央白”,白语中是对女性生殖器的称呼,是白族女性崇拜与古代生殖崇拜的象征。这样的雕刻出现在以王者和佛像为主题的石窟中在全国都是绝无仅有的,其中内涵,多有争议。自石钟寺最高处极目望去,群山连绵,植被茂密,与石钟寺遥遥相对的便是狮子关。

下午4时左右,一行人顺着石钟寺另一边的石阶而下,至一深箐,走过一短小的石桥,便到了狮子关脚下,又再次顺石阶跋涉去探访狮子关的石窟。行至山腰处,回头望去,半个钟头前驻足的石钟寺已与同学们遥遥相望。接着向上,进一石门,石阶变窄,像是古时开凿的小路,登上高处,回头才看见难以注意的石窟,该窟雕刻在一块巨石崖上,为观音变化的僧人带犬化缘图,是云南佛教故事中的常见题材。

下山途中遇到了“波斯国人”石窟,石窟旁还有一较为粗糙的卧虎石雕以及一些文人题记。遗憾的是,由于路途遥远,山路难行,同学们未及造访狮子关的南诏早期首领细奴逻的全家造像,俗称全家福。

中国的佛教到了隋唐,进入发展极盛时期。此时造像受中国传统思想和艺术理论影响,融合印度造型艺术,同时又取材于现实生活,开始出现了形象逼真、身躯健美、丰满端庄、褒衣薄带的中国式的佛、菩萨,佛教造像日趋世俗化,有着人间的生活气息。此时造像较为精致美观,到了唐末宋初更加趋于成熟。而剑川石钟山石窟正是承前启后,开凿于唐末宋初,大都是成熟、饱和之成功艺术作品。它既是石刻艺术的珍品,也是研究南诏及佛教的宝贵史料,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长久的艺术生命力。

同学们在石宝山游览的过程中,将文物实体与记载资料进行了对照,同时对一些具有争议性的细节展开了讨论,虽则攀登辛苦,大家也深感值得。

17:30左右,同学们在活泼可爱的野生猴群的引领下进入石宝山景区中的宝相寺。宝相寺为明正统年间所建,初为道观,后来佛教兴盛,除玉皇阁外,大多庙宇均祭佛像,成为一个佛道合流的场所。寺观依山而建,背靠一堵高耸险峻的大石崖,下层为大殿,二层为寺观。凿石抬梁,悬寺成观,颇为壮观。

03

Day37.25:沙溪古镇+沙登箐+崇圣寺三塔

上午8:00考察团从清风雅苑客栈前往兴教寺,因时间太早,兴教寺还未开放,又得知从沙溪前往沙登箐较为便捷,可前往寻觅昨日未及游览之石窟,于是便当即决定取道前往。

9:25左右,考察团由沙坪村步行至第13号石窟处,这是大理国时期的阿嵯耶观音造像。

阿嵯耶观音细腰赤脚,故又称为“细腰观音”,这可能是观音造像男身到女身变化的一个开端。

本窟造像雕于山脚一红砂石之上,身体扁平,面作男像,通身有火焰纹背光。左手作印,右手持柳枝,宽肩,细腰,跣足,二足踝并峙,双腿直立。两臂均有圆形钏饰。此窟中的造像与迄今所发现流失于海外和保存于国内的阿嵯耶观音造型如出一炉。由于其造型独特,既具有印度和东南亚各国的艺术特点,又具有显著的地方民族特色,为云南所特有,被国际学术界誉为“云南的福星”。此尊是国内发现唯一的一尊石刻阿嵯耶观音立像。

9:40左右,考察团来到第14号石窟处,这是南诏末期的佛、菩萨、弟子造像。

此窟雕一佛二弟子二菩萨造像,二弟子和二菩萨损毁较为严重,只有中间的弥勒佛保存较为完整。此窟造像古朴典雅,加上石窟顶上怪石嶙峋的龟背石,使佛和菩萨显得庄严肃穆,弥勒佛眼观鼻,鼻观心,超脱凡尘,摒弃七情六欲,好像在为解脱人世间的苦难而冥思苦想。南诏时期对弥勒的崇拜,反映了人民对未来世界的和平和祈望。

接下来是裂开天王石刻。

10:25左右,到达观音牵狗。

岩上浅雕,刻一人一犬,当地人误称为“赌钱鬼”,所表现的也是观音牵犬化缘的故事。石刻久经风化,线条浅淡,但仍可见黄狗形象栩栩如生,灵动轻盈。

10:35左右,考察团开始下山,来路尽收眼底,远处白云舒卷,山野相接,此等美景实在值得攀登之苦。

11:50,同学们返回沙溪古镇,这是一座被称为“茶马古道上唯一幸存的千年古镇”。此行的重点是兴教寺。兴教寺始建于明永乐十三年(公园年),是三进院明代建筑群,由大雄宝殿、天王殿、观音殿、山门、厢房、戏台等组成,占地面积㎡,6年5月被列为全国第六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兴教寺是古代滇藏茶马古道上唯一幸存古集市的代表性建筑群,是马帮文化及佛教密宗“阿吒力”文化、白族原始宗教文化、儒家文化、寺登街民族商业文化等文化汇集点,兴教寺古建筑群的平面布局和空间组合形式,是云南白族地区村镇格局的代表性建筑。

12:00考察团到达兴教寺。兴教寺的大门口分列着佛教中极具代表性的哼哈二将,怒目圆睁,面相有些吓人。

寺中古树参天,天王殿掩映其中,这座明代建成保存至今的建筑如今是阿吒力文化的服饰、乐器、礼议等的展馆。

白族密宗阿吒力教是国家明确承认的合法佛教组织,白族密宗阿吒力文化是一个系统的信仰性民族宗教文化体系,是中华民族文化遗产的组成部分。由于历史的原因,阿吒力组织至今仅剩剑川县以及洱源、云龙、鹤庆、九河部分乡村保留。“阿吒力”一词为梵语译音,其含义为“导师”“规范师”“师主簿”。

出天王殿之后,可以看到二殿背后,留有李元阳、杨慎等人的墨迹。

最后是大雄宝殿,殿内供奉有五方五智佛像。四周殿壁内外存有壁画16幅,绘于明永乐十五年,皆出自剑川白族画师之手,是云南最早的佛教密宗壁画。大雄宝殿的两边的建筑内是壁画的高清复原图。(外壁图及复原图对比)

如今的沙溪古镇正在建设和维修,不像丽江古城人群熙攘,古镇中游客并不算多,站在马帮曾经来来往往的桥上,可以看到从桥底穿过的“沙溪”,远处的山脉和连绵的云层,看着脚下埋在黄泥里的厚石板,仿佛还能听到“嗒嗒”的马蹄声。有学者说:这个曾经繁荣的古镇能够得以幸存至今,是因为它被新时代的大马路抛弃了或者说绕过了。当滇藏茶马古道上许多马帮文化遗迹都被时间抹去的时候,它却因为偏僻和闭塞而默默无闻地存在这。与丽江、大理相比,它现在是小了许多,更落后了许多,但它比束河更为单纯宁静,在历史地长河中,它的存在丝毫不逊色于茶马古道上的其他遗迹。

同学们前去寻访当地的本主庙,向庙祝了解了当地对本主的信仰及节庆中的习俗,也许这样一种接近文化土壤的方式,才是发掘这座古镇本味的最好方法吧。

用完午餐,稍作休整之后,考察团乘车来到了崇圣寺三塔。崇圣寺坐落在大理古城西部3公里处,它是大理历史上规模最为宏大的古刹,曾有数位大理国皇帝在此清修。崇圣寺下的三塔始建于唐代,势极雄壮。晚清时期崇圣寺建筑在战火中化为灰烬,惟有三座佛塔仍然背靠苍山,面对着宽广宁静的洱海,静静地矗立着。

14:30左右考察团抵达三塔。崇圣寺是6年重修的寺庙,并无太多古意,惟有大雄宝殿墙壁上的木刻版《张胜温画卷》做工精良,值得一观。带队的胡老师对于《张胜温画卷》相关知识的详细讲解,使得我们对这幅名画的政治和文化意义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也更加深刻地意识到非文本资料在历史研究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参观完雄壮的大雄宝殿后,一行人本准备下山前往三塔进行考察,但不料云南天气变幻莫测,转瞬间大雨倾盆,一行人被迫滞留殿内。殿内佛音悠扬,殿外密雨密雨斜侵,一行人开始热烈地讨论起今日考察的所见所感,这大约也算得上是因祸得福。

雨停后同学们乘车前往此次行程的重点——三塔,三塔由高达69.3米的千寻塔和两座42.2米的小塔组成,三塔带有明显的南诏建筑特色,形制与汉地塔不同,特点是檐浅,各层之间相接紧密,中部微凸。两侧小塔由于地震毁坏,均有倾斜,却历经千年不曾倒塌,可见古代建筑工艺之精巧。千寻塔年代久远,出于文物保护的需要,我们无法进入,只能在护栏外瞻仰三塔的雄姿。我们在塔下除了实地考察塔的形制外,还实地考察了千寻塔前的《重修崇圣寺塔记》和位于北面小塔的《重修崇圣寺碑记》(李元阳撰并书),对着风雨侵蚀下斑驳的石碑,一行人对着石碑和拓本照片进行释读。《徐霞客日记》如是记载:“塔四旁皆高松参天。其西由山门而入……”,历史的文本再次与所见之现实遥相呼应,在这样时空的共鸣中我们更深地感受到了历史的生命力所在。

同学们没能在闭馆前参观南诏建极大钟和崇圣寺出土文物展览馆,只匆匆一瞥大钟底部,不免有些遗憾。

04

Day47.26:南诏铁柱庙+巍山古镇

早上8:00考察团由下关出发,大约1小时35分钟到达位于弥渡县城西北侧的南诏铁柱庙。铁柱庙整体建筑大体为20世纪七八十年代重建,在年再次进行全面维修,并非真正的古建筑。进入为一小院,小院墙上绘有南诏中兴二年《南诏图传》中的祭柱场面,传说白子国张乐进求让位细奴罗时,曾在铁柱前祭祀立盟。画面中的主祭为白蛮张乐进求,南诏蒙氏作为乌蛮贵族与其他部落首领处于陪祭的位置;但画面中主鸟落于细罗奴右肩。图中的铁柱与南诏铁柱十分相像,是否为此柱不可考,但在使用和渊源上也许有所关联。

9:45进入第一重门,匾额为南诏铁柱庙,两边为两幅对联。进入后,先有一康熙年间的古榕树,长得尤为健硕。第一间殿即是存放南诏铁柱之处,整间屋子非常空旷,除中间围绕铁柱而成的祭台,几乎别无他物。铁柱通体呈黑色,圆柱体,高3.3米,黑色,铁质,实心,重约公斤,直径32.7厘米,柱顶覆一类似于铁锅的铁笠,有3个丫口,上面各伏一条木质雕龙。柱体上铸有楷体阳文“维建极十三年岁次壬辰庚子朔十四日癸丑建立”题款。“建极”是南诏王蒙世隆的年号,建极十三年相当于公元年,即唐代唐懿宗咸通十三年。年号应为铁柱铸造成型的日期。

在铁柱祭台一侧发现一块明代碑,碑顶部已损坏,但内容保存完好。在老师带领下阅读了碑的首尾部分,为子女为长辈所立墓志铭,与铁柱无关,推断应为临时存放,铁柱庙可能是当地出土文物的临时存放点。

10点进入三皇殿,内供奉轩辕黄帝、伏羲氏及神农氏彩塑。主像边各有二侍者,神农和伏羲略相近,装扮近原始部落者。黄帝着黄袍,侍者类似中原文官服饰。

10:10进入观音殿,中供有泰山娘娘,九天玄女等道教塑像,体现了当地人对求子之类观音的供奉。两边所立神像充分展现了民众生活中的切实需求,供有瘟神、保生大帝、婴孩保护神等等具有创造性的神明,可以说是需要什么就供奉什么,并没有像在崇圣寺中所见到的森严的宗教体系。

10:20左右进入财神殿,内供奉多尊财神,有文财神比干,武财神赵公明。整体布局呈对称。中间立山神和土主,一般中间立地位较高的神,山神、土主位于中间,实属罕见。两边文武二财神相对,大约供奉了6尊不同的财神,囊括大部分已知的财神。

10:26来到偏殿,一老人伏案书写黄纸。进过对老人访问得知,他是庙中的道长,书写的黄纸为交给神明的报告,写明信徒名字和供奉时间,折叠后装在红纸制成的外封里向神明请奏。铁柱至今仍为当地人所供奉,一般为农历的正月十五,有婴孩满月时,家里人也会来到铁柱祭祀祈福。铁柱庙是鲜活的文物,仍然很深地参与在现代生活中,与博物馆里的文物不同,更有生活气和现代的性格,同时又沾着过去的泥土。历史的种子在过去生了根发了芽,却也在如今华盖亭亭,枝繁叶茂。

11时左右,告别道长,来到左侧偏殿,内有二尊彩塑,为一对老年男女,据闻为孟获之妻祝融夫人的双亲,是彝族的祖先。接下来在参观了偏殿中对附近区域的介绍后离开南诏铁柱庙,出发前往巍山古镇,在经过的镇上用了午饭。

巍山古镇位于山间平地,路途中多行驶于两山间的峡谷,可见河流和大片梯田。在经过了近两个小时的车程后,3点左右我们到达了巍山古镇。古镇规模较小,整体保持了较为古朴的原有风格,还完好保存了部分古民居。

下午3:45,在老师的带领下,同学们首先参观了位于古城中央的巍山南诏博物馆。博物馆陈列展示了从上古时期到明清时期巍山地区的历史文物及相关文化背景介绍。因为巍山是唐代南诏国的发源地,所以博物馆对南诏时期的巍山历史进行了重点介绍。巍山是早期人类的发源地之一,在新石器时代创造出了辉煌灿烂的原始文明。在春秋晚期至西汉末期,巍山当地的青铜冶铸业也相对发达。下午3:48,同学们在第一展厅内看到了部分新石器时代的陶器与春秋至汉朝期间的各种青铜武器与器具。武器有格剑、双耳矛等,用具有釜、匦等,礼器有编钟等。虽然展出的编钟数量较少,但保存完好,雕刻花纹精美,花纹多为凤鸟图案,显示出当地民族的原始图腾崇拜。

作为南诏国的早期发源地,巍山博物馆详细介绍了南诏时期的历史。4:00左右,同学们在第二展厅阅读了关于南诏历史的文字介绍,尤其是南诏国与唐朝的关系,包括南诏统一前的六诏形势、南诏国协助唐王朝收复两爨、唐与南诏间持续数年的天宝战争及与之相关的大理下关万人冢、南诏德化碑等历史事件。除此之外,博物馆内也展出了大量与佛教有关的文物。4:20,同学们来到了第三展厅,参观了大量南诏大理时期的佛教文物,包括石雕力士像、天王头像、如来坐像以及极富当地特色的杨枝观音立像、阿嵯耶观音立像。这些佛像大多铸造于南诏国与大理国时期,表现了南诏与大理时期当地对于佛教的崇拜与信仰。

明清时期,虽然云南的政治经济中心已由西北部的大理转移到东南部的昆明,但巍山当地依旧物阜民丰、文化兴盛,涌现大批汉、彝、回等各族进士与文化名人,书院、社学内学风文风盛行,乾隆年间更因人才辈出而被御赐“文献名邦”之称。

同学们在4:45左右离开了博物馆,在古城内进行了更为细致的游览,参观了几处富有当地特色的古民居,感受了当地独特的建筑风格与浓厚的历史文化氛围,结束了一天充实而快乐的行程。

当日正好是彝族火把节,晚饭后考察队员分散在古镇中游玩,体会了一把少数民族独特的节日氛围。

05

Day57.27巍宝山

早上八点,用完早餐,考察队一行人登上大巴开往巍宝山;八点半,同学们到达了目的地。自山脚而向上登,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座牌坊,正面书“青霞在望”,背面书“青霞再望”。

刚踏入山路,便见道旁分立着多座道士墓。胡鸿老师首先越过排水沟,爬上小土丘,仔细辨认墓碑上的文字,在老师的带领下,同学们纷纷聚集在墓边,识读文字,辨别年代。

随后,同学们继续前进发,走过一段路程后,到达了下一个目的地——南诏土主庙。土主庙原为两进一院式建筑,现以扩建为三进两院,是彝族同胞祭祀先祖的地方。土主庙的大殿陈列着彝族祖先即南诏历代国王的塑像,庙外悬挂匾额,对每位国王一生功绩皆有评价。庙内的南诏彝族文字引起了同学们极大的兴趣。同学们去时恰巧碰上农历六月二十四日少数民族火把节,彝族人民在此祭祀祖先。他们杀鸡、摆出猪头、糕点、水果等以飨先人,唱响传统的歌谣,并且由德高望重的长老(当地称“毕摩”)为在场参加祭祖的人们发放福禄袋。同学们也观摩了此次祭祖活动,近中午方从土主庙离去。

同学们拾级而上,参观了观音殿、文昌宫等建筑,巍宝山虽为道教名山,却也不乏佛教宫殿,三教合流于此可见一斑。同学们在正午成功抵达山顶,入眼殿宇名为斗姥阁。此时刚好天降大雨,大家纷纷躲入檐宇下,听雨声淅沥。由于山上无处可以就餐,而经过四五个小时的攀爬后大家都有些体力不支,一些带了“干粮”的同学们便分发起了食物,每人一小口,也算用过了午餐。眼看大雨渐停,大家经过一番休整后遂于午后一点左右出发,准备下山。

下山途中,同学们终于与巍宝山中深藏的盛景遭遇了,亦即此行最惊艳的收获——长春洞。

长春洞位于巍宝山西麓,始建于清代乾隆四十四年(年),由道士李法纪、杨法荫创建。后经数次扩建,始成现今之规模。长春洞是巍宝山保存最完整的宫观,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可以说,长春洞浓缩了巍宝山道教艺术的精华,“古洞藏春”的美誉实至名归。

步入长春洞,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长春洞的山门。在门的两侧有一幅对联,对联曰:“春日丽,蒙阳慈光普照;洞天开,胜境庙貌长新”,不仅暗示着“古洞藏春”的胜景,也生动诠释了长春洞的内在精神。

走进山门,同学们立刻就感受到洞内建筑布局的巧妙。洞府不深,并不开阔,内中建筑繁复,却杂而不乱,不论是前殿、厢房还是花园,其位置都显得恰到好处,一点都不令人感到突兀。经过一番细心的观察,同学们发现了长春洞布局的奥秘——原来,如果把洞中所有的建筑放在一个平面上,构成的是一幅规整的道家八卦图。道家讲究的是道法自然,按照这一理念设计的建筑,透露出一种人工难以超越的自然之美。

往里走,同学们感到空间略微下沉,一种压抑感油然而生。但正所谓柳暗花明又一村,空间收窄之后不久,一瞬间又宽阔起来——同学们步入了长春洞的正殿。这正殿高耸宽敞,气势恢宏,大有拔地倚天之势。不过,正殿的魅力绝非止步于此,倘若只是境界宏阔,那么长春洞也难以担纲“胜境”之名。殿中的雕刻艺术与彩画艺术之精美,更让同学们师生一行叹为观止。

殿中最具标志性的雕刻作品便是镂空雕龙图与八仙过海雕像。镂空木蛟龙雕在正殿承尘隔板中央的八角藻井中,通身呈绛紫色,历经岁月侵蚀而精致不减分毫。神龙盘踞在殿顶,似乎只要一声令下,就能腾云驾雾,直奔天庭。位于大殿八扇木雕格子门上的八仙过海雕刻也反映了长春洞登峰造极的雕刻艺术:手持铁杖的铁拐李、身骑毛驴的张果老、脚踩龙虾的吕洞宾……这些经典的神仙形象在长春洞正殿的木雕门上得到了栩栩如生的刻画与淋漓尽致的展现。

除雕刻艺术外,殿内彩绘同样精美。就在镂空木雕龙所在的藻井内还有八卦壁画图。壁画以道教人物为主——四御、五老、六神、四帝二十八星宿……几乎所有重要的道教人物皆于画中可寻,许多道教传说、仪式如群仙欢宴、道教四帝君相会在壁画中得到充分展示。这意味着其不仅艺术价值无量,而且能为今人研究道教文化提供宝贵的图像资料。

最后,殿正中的玉皇大帝泥塑也值得一提。泥塑顶两旁书“天明”二字。玉皇大帝像位于三层高台之上,高不可攀,同学们需要高仰脖颈方能一睹尊荣,因此显得愈发尊贵而威严。两旁是金童玉女,侍立玉帝左右。整尊塑像色彩明艳而不陷于轻浮,配色和谐而不失庄重。从殿外透过圆窗向内望,玉帝像俨然就是一幅盘中之画,布局精妙,构思绝伦,实在令人叹为观止。

长春洞纳乾坤于一方洞天,在巍宝山幽深的林海中收藏了一副道教盛景,“洞中藏春”之胜境果然不负同学们几经周折之苦。艺术与历史完美融合的魅力绝不止人工造景之高妙,更在于道教文化、建筑工艺与自然环境的契合,相较于其他开发程度较高的道教名山,这深藏在西南边陲的幽美山林,更符合同学们对道教仙境的想象。

06

Day67.28大理市博物馆+太和城遗址+大理古城

早上七点同学们从酒店出发,乘车前往大理白族自治州博物馆,8:00抵达。由于博物馆9:00对外开放,同学们先在博物馆附近的洱海公园领略了一番洱海美景,再向博物馆进发。

9:00开始参观博物馆。大理白族自治州博物馆位于大理市下关洱河南路8号,始建于年,是云南省第一家建成的州立博物馆。占地面积50亩,总面积平方米,展出平面面积平方米,绿化面积平方米。大理白族自治州博物馆是南诏大理国时期的历史文物为重点。以青铜、陶瓷和石刻艺术为主体,以白族民族民俗为特色的地方性综合博物馆;是大理白族自治州从事文物调查、发掘、征集、收藏、展示、研究的中心机构。大理白族自治州博物馆建馆仅10余年,但馆藏已初具规模,共拥有历史文物、民族文物、革命文物及其他资料和大理石精品等藏品余件,其中不少为本馆独具的稀世珍品,如战国时期的大理铜鼓、编钟、铸石范、马纹图案铜斧,西汉至晋代的水田模型、陶屋、陶人、陶马以及各种铭器,南诏大理国时期阿嵯耶观音、弥勒、天王力士等不同质地的佛教造像以及金刚降魔杵、塔模、大理国写本经卷,元明瓷器以及大理石天然画精品“孔雀开屏”、“美猴出世”等等。陈列布展共有12个展厅,其中8个为长期陈列展厅,它们分别为“青铜器文物陈列”、“南诏大理国文物陈列”、“南诏大理国石雕艺术陈列”、“南诏大理国绘画艺术文物陈列”、“陶瓷器陈列”、“大理石精品陈列”、“大理近现代革命史迹陈列”、“白族民俗陈列”等。这些展示了富于特殊色彩的大理历史文化。由于展厅繁多,同学们有所侧重地完成了所有展厅的参观。

13:00考察团完成对大理白族自治州博物馆的参观,离开此处。

14:30左右到达太和城遗址,参观了南诏德化碑。这块被誉为“云南第一碑”的唐碑经历了风雨的剥蚀,仅存八百余能够辨识的文字。碑文相传为南诏清平官郑回所撰,唐流寓南诏御史杜光庭书写,主要颂扬了阁逻凤的文治武功,并叙述了南诏、唐朝和吐蕃间的关系,以及历次战争的缘由和经过,表明了叛唐的不得已和希望与唐和好的愿望。德化碑是研究唐代中原王朝与少数民族关系以及南诏官制的重要资料,也是滇藏地方史的重要见证。古碑的旁边墙壁上有碑文原文,同学们还是以很高的学习热情,在老师的带领下逐字逐句地识读,把三千八百余字的原文读完。

碑立于唐"天宝战争"之后,当时南诏国主阁罗凤在太和城全歼唐朝大将李宓10万兵马,以全胜之势,展高远之望,勒石铭功,并在碑文中切切痛陈迫于唐将淫威不得不兴兵反唐的原委和期望修好附唐的心曲,写得气势雄阔、才情超绝,其文采高妙,在滇碑中独树一帜。

南诏立国之后,实力渐强,意欲东扩;唐王室既要联合南诏,又不愿其强大,矛盾由此产生。

天宝年间,杨国忠等奸臣当道,"欲求恩幸立边功",穷兵黩武,朝廷腐败,对边疆民族地方政权关系处理不当,政治军事冲突时有发生。

研读完碑文后,同学们启程前往大理古城。

大理古城游客众多,最有文化价值的便是城门。其上有“大理”及“文献名邦”牌匾,十分大气。

16:20左右到达大理古城,同学们分散自由活动。一部分同学跟着老师去了杜文秀元帅府。杜文秀元帅府内藏有大量清代石碑,号称“碑林”。之后同学们按照自己的兴趣前往不同的地点,如五华楼、洋人街、基督教堂等地,各有所获。

同学们于7.29启程返回武汉。

此次云南之旅,遍历山河,饱览美景,既有巧夺天工之人间胜境,亦有鬼斧神工之世外桃源。步行虽苦,有佳景可期,师生相携,舟车既困,有历史余温,洞府藏春。

知天地浩大,岁月深沉,方知一生动人。作为弘毅初代人文学子,不可不谓任重而道远,但愿能不负行路,星夜兼程。

本篇纪要编写人员:

7.23丽江古镇文子曦

7.24束河古镇李思言

石钟山石窟张雨晴

7.25沙登箐於嘉

沙溪古镇谢奥博

崇圣寺三塔伍震宇

7.26南诏铁柱庙赵昕彧

巍山古镇张笑雨

7.27巍宝山周毕婵

长春洞刘弘毅

7.28大理市博物馆张心雨

太和城遗址大理古镇袁昕语

汇总成稿:杨舒兰

(特别鸣谢胡鸿老师提供部分图片及素材)

排版

杨芷萱

审核

程晓婷王静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jianchuanzx.com/jcxxw/9438.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