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7/11/1来源:本站原创作者:佚名

天下常氏一家亲!

不忘本来,连根养根,全面挖掘先祖遗规遗训,

面向未来,深入阐发,努力光大中华常氏文化!

来源:杞湖一滴的新浪博客

这是关于一部历史类新书的构思由来与写作过程的故事,又牵扯到另外一部书的构思写作;这里讲述的是关于一个名门望族家族的故事,又牵扯到另外的一个普通家族。因为,这部书的问世,与另外的一部书有关,还因为这个故事的产生,是另外一个故事的延续。要说它们是同一个故事吧,既沾亲带故又各是各的,要说它们完全不是一回事吧,又不能将它们截然分开——因为,两部书中所提及的故事发生地,都在山旮旯里同一个叫做四街的小村子,两部书里所涉及到的两个家族,许多男女主角、配角,就住在同一个村子的东街与西头,他(她)们之间彼此熟得很呐。

有的时候,历史,就象是一堆毫不起眼的玻璃碎片。当你不在意它时,它平平庸庸、分文不值,宛若高天上的流云随风而去。而当你试图去聚焦并触动它们时,这些碎片断块,却会刹那间迸发出生命的活力、耀眼的光泽,每一碎块断片都让你爱不释手。倘若能将它们拼凑起来,你会惊讶地发现,原来,这是一支五彩缤纷的瓶子。瓶子里,盛装着不尽的胜景、无限的风光,等待着我们去发现、辩理……在我眼里,明朝开国元勋、开平王常遇春后人蒙冤流落云南落籍通海的故事,就是这样的一支瓶子。

起始篇 

那是九十年代初期的某个春节,我照例回到通海老家过年。在家叔那里,意外地见到一份本家族某位举人于清朝末年留下的绵纸抄本《余氏木本水源》。那是一册被二叔,一位离休多年的原边纵老战士随时宝贝一般贴身带着,走到哪带到哪,被揣揉翻看得皱皱巴巴的绵纸竖写宣纸本。里面,百年前一位先人亲笔楷书,一笔一划、工工整整地记录着我们家族的一些原始秘密——余姓祖先来自遥远的北方,六百前的元末明初,从山西随军入滇,战事平定后屯兵落籍于此地。先祖入滇时间为明初洪武二年(公元年),已传二十四代数千子孙,至今有着六百三十八年得历史,比常氏入滇早约三十四年。我连夜全文抄录了这些古老的文字,心里多了一份沉沉的心事以及一种“探秘”的冲动,很想把这种感受和日后探谜的结果完整地用笔墨记录下来。 

此后,我便一头扎进这个题材里,由浅入深,尽量搜集有关云南历史的书籍资料,对家族中老人长者进行采访调查,对历史上曾经与祖先活动有关的遗址,如通海曲陀关、秀山、平顶山,昆明云南贡院、金殿、染布巷等作实地考察;日复一日,在历史的汪洋大海中漫游过去再漫游过来。从当代、近代到古代,从民国、清朝到明朝,从云贵高原的归属,到她与中原的关系纠葛,往前一推再推。不知不觉中,竟获得了许多新的知识,尤其是,对云南历史从古到今大的演变脉络,对古代汉民入滇的由来起因时代背景事件真相,乃至云岭大地立体的民族、立体的气候、立体的地理群落资源等等,都有了一些过去从未有过的全面了解。

我惊讶的发现,云南古无汉民。她的文明始于三千年前,历经四个大的阶段。云岭大地,曾经先后诞生过部落性质的“滇国”、“白子国”、“自杞国”;诞生过疆域面积达七十万平方公里的“南诏国”、“大理国”;元代起,云南被正式纳入中原王朝版图。偏居一隅的地理位置,三十多种不同血液基因的民族文化交融碰撞,孕育了她与中原截然不同的红土地文化。在她的怀抱中,发生过无数撼动天地可歌可泣,却又鲜为人知的故事,诞生过许多叱咤风云令人景仰,却久被埋没的杰出之士。

我意外的发现,云南的古代文明相当辉煌。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一方美丽的沃土,一座尘封已久的宝库,值得弘扬光大、大书特书的地方很多!然而,所有这些,在一惯制式的教科书们里,却轻描淡写、浮皮潦草反映甚微,以至于形成许多支离破碎的印象、许多难以衔接的断层、许多扑朔迷离的疑点谜团、许多相互矛盾难以自圆其说之处。给人以含混不清、人云亦云、替代编造、嫁接移植,甚至人为涂上政治色彩之感;红土地这幅恢宏瑰丽的历史长卷,几被中原王朝汉文化之“正史”大旗所覆盖淹没:夏、商、周、春秋、战国、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辽、宋、元、明、清、今,一根貌似粗大的垂直线条,便欲包罗代表泱泱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南、北、东、西,内地、边陲全部曾经的过去?……

纵览云岭大地三千年古代文明发展史。始于剑川海门口,时值中原汉代,历四个大的阶段,五百年左右一个轮回。前期—中期—后期—今、青铜时代—铁器时代—奴隶社会(碑刻文化)—封建社会(佛教文化)、滇—爨—南诏大理—蒙/汉、滇池—南盘江—洱海—昆明。立体地理造就,多种民族碰撞,多种文化融合,大大小小若干个国家(部落)数十代政权,此起彼伏穿插期间。故,就其政治统治中心而言,有“前五百年在中,中五百年在东,后五百年在西,近五百年在中”一说。汉习楼船唐标铁柱宋挥玉斧元跨革囊,髯翁之言,仅只大致擦边。剑川海门口青铜器遗址、晋宁石寨山滇王之印、江川李家山牛虎铜案、曲靖陆良大、小爨碑、全国唯一的楚雄铜棺、小河淌水故乡的铁柱、大理苍山之麓三塔、下关万人冢、昆明东郊金汁河畔古幢、通海曲陀关帅府桃林、滇黔交界处洪武汉民入滇第一关、会泽县城八大会馆、昆明翠湖畔讲武堂至今历历在目,是为与中原内地春秋、秦、汉、唐、宋、元、明、清、民国各个朝代相对应的传世见证缩影。尤其是七百年前的公元年,元世祖忽必烈率大军灭大理国,“大理”由国名降为一州,“云南”由县名跃升为省,治所从阳苴咩(今大理)迁往鄯阐(今昆明),从此正式纳入中原汉王朝国家版图,并作为元朝第一个“省”名推而广之,沿用六百年而末改。其历经元、明、清、民国、新中国至今的那段历史,更是其中一幅浓墨重彩的工笔画。由此可见,与中原并不同流同步,非几十年一贯制教科书上罗列的那种夏、商、周……朝代序列表粗略带过简单了事。“教科书”中的云岭历史,单一被动附属,以纯汉文化观点取舍、记录、书写,而真正意义上的云岭历史,是立体的、多层次的、多种文化相结合的产物。

横向梳理云岭与中原各自的历史进程脉络,更是色彩斑斓、美不胜收。中原平川云岭高原,浩浩荡荡你消我长,同时上演着一出出欲罢不能的悲喜小品、壮烈大剧,从金戈铁马大江东去,到风花雪月小桥流水。中原之大气、坦荡、直白,云岭之立体、多姿、诡秘,交相辉映各得其所;泰山、巍宝山吞云吐雾气象万千,让人肃然起敬;澜沧江、黄河一泻千里所向披靡,使人血脉贲张。它们,分分合合源流有异,却催枯拉朽卓识远见最终汇合为一,共同编织出一幅耐人寻味的历史画卷,高悬于苍穹宇宙天地之间。你看:南诏始祖细奴逻与李世民大唐一代天子、剑川石宝山与甘肃敦煌、北敦煌南大理的经卷;“小河淌水”故乡铁柱与长安大雁塔;同为东都西都之太和鄯阐与长安洛阳比翼齐驱,阳苴咩与开封并列公元年时的世界十五大城市之列;阁逻凤、段思平、郑回、高升、张胜温、张洪纲,一个个闪光的名字和唐宗、宋祖、一代天骄一样如雷贯耳、百世流芳……;你看:在不同王朝疆域里的同一时段里,大唐国主武则天与南诏国主阁罗凤正分别在大明宫、五华楼里召集麾下文武群臣共商国事斟酌得失;这边,唐、南大军在西洱河畔杀得血流成河尸骨成山,那边,杨贵妃与三宫六院众多嫔妃正沉溺于醉生梦死歌舞升平;这边,南诏国宫廷大画师张胜温面对文房四宝,正构思《南诏图传》巨篇宏幅,那边,中原诗者李白、杜甫、白居易已在洁白的宣纸上奋笔书写下《兵车行》、《蛮子朝歌》;那边,唐、南两国恩恩怨怨了如未了,这边,南诏国派出迎娶唐朝安乐长公主的队伍,正披红挂彩乐鼓喧天等候在两国交界处的西昌“迎亲坊”;那边,郑氏篡权之后的大长和、大天兴、大义宁三个小朝廷如过客匆匆流星划空,这边,段思平举义发兵,正伫立秀山之麓“点将台”前宣读讨逆檄文;那边,宋太祖赵匡胤面对着墙上的军事地图,不停地把玩着手指间那把上等玉料制成的小小玉斧陷入沉思,这边,大渡河为界的大理国、南宋国两国边民互市正熙熙攘攘不分彼此;那边,两宋兴衰三百年间,中原大地烽烟滚滚,战云密布,经历了后晋、后汉、后周、北宋四个王朝。北方少数民族也随之走过了辽、金两代。大漠枭雄成吉思汗雄才大略,相继统一北方地区,其继承者灭金讨宋,与南宋发生长期战争。这边,一出宋太祖以玉斧将“大渡河”以南划而“弃之徼外”的“宋挥玉斧”的故事上演,使得云南避免了中原大地改朝换代的血腥征战;那边,忽必烈亲率蒙古大军压境大理国境,杀牛宰马取皮为筏企图强渡大渡河,这边,后理国主们正与各大部落你争我斗互不相让终于沦为亡国之奴;那边,朱元璋干将蓝玉、沐英率大兵三十万由黔入滇,与元蒙主力对峙于白石江,这边,梁王、云南王、段氏总管三者间的明争暗斗各自为阵,无意中竟成可趁之隙;那边,蒙古王朝苦心经营一百二十年的最后一道军事屏障,随着曲陀关元帅府的失守成为昨日黄花,这边,杞麓湖畔的凤山脚下,却奇迹般地保存下来了一座属于大草原部落后裔,有着七百五十年历史的南方村庄;那边,南京应天府柳树湾高石坎、山西洪洞大槐树一南一北两大兵营里,正集结着数百万移民大军,这边,云贵交界处的胜景关五尺驿道上,呻吟哭泣人喊马嘶,已走过来一拨拨中原汉族移民;那边,势单力薄的明朝遗老遗少们簇拥着永历皇帝企划着复辟大业美梦,这边,“变色龙”吴三桂的魔爪早已高悬在他们头顶上方;那边,末代明皇正惶惶如丧家之犬逃难缅甸,这边,滇西腾冲某山坡上的一爿无名小店,已诞生了关于“大救驾”的美丽传说;那边,奸臣吴三桂急切切无藏身之处,这边,江南名妾陈圆圆已红颜薄命万念俱灰一朵涟漪投入莲花池水;那边,古今唯一状元金榜题名的消息,正由五百里快骑从京城飞报入滇,这边,万里之外拓东古城金汁河拱桥上搭建的状元坊已然落成;那边,袁世凯在北京改元称帝龙袍加身,这边,蔡锷明察秋毫不负众望在云南打响了护国讨袁第一枪;那边,蒋家王朝寄最后希望于云贵天险负隅顽抗,这边,卢汉龙云已高举义旗放下屠刀,免除了多少生灵涂炭;那边,国共两党正规军在大陆的最后一次战役在“滇东火炉”元江宣告结束,这边,滇境“三十七部”经过新政府甑别,统一划属二十六个民族……。

这一切的一切,既惊天动地起伏跌宕,又循序渐进有滋有味。从中又可见,中原有中原的自豪,云岭有云岭的骄傲。中原有秦皇一统、贞观之治、唐诗宋词、四大发明,云岭有六诏归蒙、雄踞西南、妙香佛国、绝品三塔。古代云南与中原之关系,岂是那似乎早已约定俗成一锤定音的“华夏一统中原正宗”八个字所能概括包容一言以蔽之?是否还应该再有别的什么解释,而不是风马牛混为一谈?我不得不慨叹:云岭高原的历史,如同她的千山万壑;云岭高原的故事,如同她的莽莽林海。只不过,在她的身上,千百年来,一直被自然地人为地覆盖了太厚的尘埃,又被人们在岁月流失朝代更迭的轮回中,循着大汉民族一脉相承的主体意识与“正史”,有意无意间颠来倒去搞得很乱,几近面目全非,以致于人们对她似懂非懂,感觉上总是隔着一层什么。

我不得不慨叹:饱经沧桑苦难深重又桀傲不屈的云岭,恰似一块被深埋地下多时的珍宝。只有当人们将你挖掘而出,缓缓揭开你那承受已久的红色盖头,轻轻拂去你苍老肌肤上一层层淤泥腐土,与你不再“隔着一层什么”,才会明白,原来,在云岭这部至今仍令无数国人懵懵懂懂的“书”中,竟然还有着那么多从未被翻启过的崭新页码篇章!自己脚下踩着的,竟然是这样一块本不该被误解,本不该受委屈,更不应当被蔑视的神奇的红土地!

传播常氏文化,追寻常门渊源!百家姓中,最能打动你的,总是植根于内心深处的这一个字

常姓族人,请长按下面







































北京皮肤白癜风
白癜风用什么药能治好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jianchuanzx.com/jcfc/855.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