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翰敏在做扎染丁怡全摄与风景名胜区同质化日趋严重的旅游纪念品相比,非遗(非物质文化遗产)有着更加鲜明的个性。走出博物馆的非遗迅速赢得市场,“活”了起来。但要实现从“活”起来到“火”起来的跨越,必须持续不断地创新,紧紧抓住市场和年轻人。“体验”+“文创”放大非遗价值在结束大理之旅返回深圳前,29岁的苏芮女士特意留出了半天时间,来到位于云南省大理市喜洲镇一家扎染体验馆,为自己制作一件独具白族特色的旅行纪念品。“一块扎染手帕就是一段记录大理之旅的浓缩回忆。”苏芮说。“回家乡创业,也是看中了非遗的市场价值。”扎染体验馆负责人张翰敏对半月谈记者说,扎染是一种古老的纺织品染色技艺,白族扎染更是独具特色,已被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张翰敏和她的团队逐步探索出了一种适合扎染的发展模式:一方面重塑经典,恢复传统的扎染技艺;一方面融入现代审美,激活扎染商品属性。在扎染体验馆内,游客不但可以买到已经制作成型的扎染手工艺品,还可以在工作人员的引导下,自己体验整个扎染过程,制作一幅独一无二的作品。“过去扎染的围巾30元一块少人问,现在元一块需要提前订购。”张翰敏说,传统扎染染料,染出来的布多为蓝色。为了满足市场需求,她们不仅开发出艾草染、核桃皮染等30多种植物染技,针法的创新还带来围巾服饰、家居用品、装饰画等文创产品。非遗走出博物馆,与市场对接,价值被放大。今天,大理喜洲的扎染产品通过网店卖向全世界,相关品牌门店在昆明的商业广场、洱海之畔的白族古镇落地开花。校企合作为非遗注入新鲜血液今年45岁的段四兴出生在大理州剑川县墨斗山下的一个木雕世家,他的爷爷和爸爸都是当地有名的木匠。从16岁开始学习木雕技艺的他,如今已经是剑川木雕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在段四兴开办的剑川木雕传习院里有不少“好苗子”,这让段四兴很是欣慰,但他也深知,对于剑川木雕来说,仅仅把自己雕刻木头的“绝活”传给学生是不够的,还需要创新。“观念守旧迟早要被淘汰,非遗创新需要注入新鲜血液。”段四兴明白,现在的剑川木雕缺的不是技术,缺的是与流行紧密结合的设计。为了补上这块短板,段四兴的木雕公司与云南艺术学院进行校企合作,每年都有学生到剑川交流学习,让好的创意和木雕技艺结合,创作出新作品。目前,段四兴公司的展厅里专门开辟了创意木雕展区,陈列着大学生设计的云南少数民族卡通人偶等作品;数百公里外,云南艺术学院毕业展上也有依托剑川木雕制成的茶器、花器展出。“有不少顾客开始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jianchuanzx.com/jcyy/16864.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