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7/10/18来源:本站原创作者:佚名

你可曾见过穿越百年的交大景色?你可曾见过用赋体写就的交大华章?一年一度的毕业季来临,始建于年的交通大学现发布了一组不同时期交大的珍贵老照片,今昔对比的照片,惊艳了时光,让我们穿越时空的界限,突破视觉的边界,走近这所百年学府。

图为上世纪30年代的校门和如今校门对比。(来源:上海交大党史校史研究室)新华网发

徐汇校区校门,古老的校门闪耀着青春的光辉。

上院初,下院暮,仰思百年菁菁路,留园玉兰顾;东川渡,剑川宿,樱花蓁蓁怡情驻,饮水思源处。

大红门上有两只兽头大铜环,竖匾书“交通大学”四字,侧面有拱券形窗洞,门前一对石狮,原石桥已只留栏杆。水滴底座,歇山式绿色琉璃瓦屋顶,檐下有彩画。

图为中院老照片和现如今对比。(来源:上海交大党史校史研究室)新华网发

中院,建成于清光绪二十五年(即公元年)夏,西式建筑风格,是交大校园内现存最早的建筑物。初期主要供南洋公学办公及中院(即中学)、师范院、外院(小学)教学之用,一楼设有食堂,三楼为宿舍。后长期用作大学教学、实验、住宿及办公用房,系校内现存最古老且沿用至今之建筑,三楼楼铭“南洋公学中院”今犹存。教育家蔡元培担任南洋公学特班总教习时,住宿于三楼60号。知名校友邹韬奋、陆定一、钱学森、汪道涵、穆汉祥等,曾先后在此学习或生活。

图为老图书馆今夕对比,校门河在老图书馆身后缓缓流淌。(来源:上海交大党史校史研究室)新华网发

老图书馆,年建成,是交通大学第一幢捐建而成的教学设施,同样是上海图书馆界高雅文化象征的标志性建筑。楼高三层,为罗马建筑式样,建筑面积平方米,由书法家李梅庵题写馆名。年,经唐文治、叶恭绰、淩鸿勋、孙科、蔡元培等历任校长及校友募集资金,在馆舍外墙东部增建平方米的三层防火书库一座,最高藏书量达20万册。图书馆学家杜定友任职馆长时在此办公,一代代学子如钱学森、吴文俊、王安、王之卓等在此畅游学海,上海及全国多种工业展览会假此召开。新中国成立后师生人数倍增,图书馆日渐不敷使用。年新建包兆龙图书馆,本楼改作档案馆用。年照原样大修后,内设校史博物馆、林同炎展室、档案室、校友接待室及校友活动室。

图为新上院今夕对比图,从中央大草坪看新上院。(来源:上海交大党史校史研究室)新华网发

新上院建成于年,是上海交通大学徐汇校区的标志性建筑之一,是徐汇区登记不可移动文物之一,年被列为上海市优秀历史建筑。

原址旧楼名上院,建成于年(清光绪二十六年),为英伦文艺复兴式风格的三层“山”字形楼房,顶部有座四方形钟楼,按时鸣钟,声闻数里。底楼中央是可以容纳人的大礼堂,年为纪念老校长唐文治而命名为文治堂。落成之初,南洋公学特班、政治班、商务部等在此授课,后长期用作大学教学、实验、住宿及办公用房。年底,孙中山莅临本校,在上院大礼堂发表演说,勉励师生为发展实业、振兴中华而服务。严复、陈独秀、郭沫若、黄炎培、章太炎、恽代英、胡汉民等各界人士,都来此发表过演讲。年,上院因屋架墙壁倾斜严重而被拆除。在原址重建钢筋混凝土结构四层楼房,建筑总面积平方米,更名为新上院,是学校的主要教学楼之一。

图为饮水思源喷水池今夕对比。(来源:上海交大党史校史研究室)

“饮水思源”是交大的光辉传统,“饮水思源碑”是交大的地标性景观,更是交大人的精神图腾。原饮水思源碑落成于年,由位30年代校友为感谢母校培养共同捐建;经过80余年的风雨,饮水思源碑也被岁月侵蚀。年,交大校友俞伟景、晋琰夫妇慷慨捐建,修复饮水思源碑。

图为容闳堂(总办公厅)今夕对比。(来源:上海交大党史校史研究室)

总办公厅由沪上知名建筑师庄俊设计,年11月破土动工,次年4月即竣工。为纪念革命先进、“中国留学生之父”容闳,又名“容闳堂”。总建筑面积平米,为钢骨水泥结构,共三层,总计62间房,底层为事务部各办公室、训育部办公室、注册处及银行驻校办事处,二楼为校长室、教务长室、秘书室、文书室及研究所研究室等。自黎照寰校长始,历届学校领导均在此办公。邵力子、茅以升、赵祖康曾来此演说。年美国前总统卡特来校访问,在此受到热烈欢迎和接待。

(来源:新华社作者:李晓丹)

·END·

赞赏

长按







































南京白癜风医院
郑华国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jianchuanzx.com/jcxxw/650.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