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音堂在大同仅算一座小寺。可不,在一个城市及近郊四下列布着云冈石窟寺、大华严寺、善化寺、恒山悬空寺、应县释伽塔佛宫寺,等等巨无霸时,它怎么能夠大得了呢?但是,谁都不能因为它小而轻视它,或者忽略它。它以其谜一般的传奇历史,异见不休的碑石记载,和在佛教造像史上具有某种开创意义的巨大密宗石雕组合,开启着世人的好奇,摇动着游者的心旌。 观音堂 建寺因缘观音堂建在大同城西通往云冈石窟旅游专线北侧佛字湾的一座小山上。临河傍路依山,形势涵风养水,寺观雅致清幽。券涵高挑,山门在侧,门前一堵彩色琉璃龙壁,隔断红尘。这座寺的来历非常奇特。 佛字湾的摩崖石刻“佛”字 奇异的传说:观音堂所居之小山,史称水门顶。所临之河,史称武州川(灅水)。武州川水自西向东而来,到达水门,转向东南。夏水滂沱,飞流疾下,迂迴不迭,泛滥成灾。当此之时,山前穿越武州要塞,西出塞外的大道,便遭阻绝。因寺东河水转弯处,有一巨石形似蟾蜍,于是,山下民间盛传是巨石所化蛤蟆精作怪,如此代代相传,世世相因,不知过了多少年月。忽一年夏六月,又遇洪水漫滩,天上忽现观世音菩萨丈六金身,携左右胁侍,八大明王,自西天飞来,落于石门山上。从此,蛤蟆精之患消弥了。为了礼颂和拜祭菩萨镇妖消灾的圣迹,人们在此建起了观音堂,专祀大士。 奇怪的碑记:千万不要以为这是民间口头传播的无稽之谈,也不要以为这是今人出于某种目的凭空杜撰。观音堂的这个奇异来历是真正言之凿凿,为自明至清多块碑石所刊勒的。寺中所藏的明万历三十五年(年)《云中城西十五里观音古刹碑记》载:云中城以西越十五里之遥,有观音古刹,流传原地名,虾蟆石湾。怪物数扰害其间,民用不宁,道路阻塞,金重熙年之六月又九日,忽大士现丈六金身,偕左右菩萨、明王,从秦万佛洞飞住水门顶山头。从此,妖魔降灭,地方寕谧。又,清顺治八年(年)《重修观音堂碑记》中提及:观音大士显灵丈六之石像......十大明王是从西秦远隅飞来,传云降灭妖魔于是处。清道光二十三年(年)《重修观音堂碑记》则讲得更为祥细:云郡城西十五里观音堂者,盖古刹也。刹东湾有石形似虾蟆。旧传物曾作祟,居民被扰,非一日矣。忽灵感大士发大慈悲,偕诸菩萨、十大明王,于金淳熙间自西秦万佛洞降临,现像山巅,妖乃降伏。人民顶感,移像于兹,遂建寺焉。 特别需要提及的是,这些碑记中疑窦重重。尤颇为让人费解者有三:1,诸碑统称观音丈六金身(清碑称石像)自西秦万佛洞飞来。万佛洞坐标不明,言之凿凿中包含着神乎其神的莫名其妙。2,寺中明明只有八尊明王,而清碑都称是十大明王,如睁眼白话。3,诸碑都称是金代建寺移像,明碑曰重熙,清碑曰淳熙,而查金朝诸帝年号,既无重熙,也无淳熙。此三奇也。 奇特的造像:在年进行的大同古代雕塑普查形成的文论中,对于观音堂造像是这样描写的:“殿内正中,一尊6米高的观音立像,由全石雕成。......菩萨神态端庄秀丽,呈圣观音像;头饰花冠直达殿顶,宝冠正中有阿弥陀佛化佛;左手握拳,右手作说法印;身躯修长舒展,衣着华丽;雕工娴熟精密,通体镀金。......观音立像的两侧有2.8米和2.5米高的胁侍菩萨立像各两尊,面貌丰满圆润,神态虔诚恭敬。殿内东西两侧伫立(呈站姿)着八大明王。明王像高2.5米,手持法器,威武雄壮。这组佛教石刻密宗组合,经轨合度,丰姿伟仪,蕴含着大唐遗风”。 观音堂石刻菩萨像 所谓观音丈六金身,看来名不虚传。然而,这样大的石雕像,出现在非石窟佛寺中,则是绝少之例。而且,像高殿矮,不成比例。在我国,供奉高大立像的殿阁一般有两种建筑样式:一种是量身定做,起专阁供养,如北京雍和宫大佛阁;另一种是建彻上露明造顶,留出高敞空间,如善化寺三圣殿。而少见观音丈六金身头顶天花之作。其余,四协侍、八明王、(加后世补入的接引菩萨、供养童子、菩萨化降妖神将、二护法,共21尊),挨挨挤挤,明显佛多殿小。 中国佛教造像史是一部先雕后塑的美术史。劈山开窟雕像多在唐以前,宋已是尾声。建寺筑殿塑像兴于南北朝,其后逐渐取代石窟。观音堂中这组大型石雕,若说其并非本地雕造,而是来自国内某个更早于观音堂的石窟,倒是更加合乎情理。这样的寺,这样的殿,这样的像,这样的因缘,还不够奇特吗? 碑石辨析观音法驾西来似乎无人置疑。但是关于观音堂建寺的时间,由于碑石记载多有歧意,争论也就难免了。大同本地学者依明万历碑中重熙(辽兴宗耶律宗真第二个年号),认为是辽代(年)所建,年号前的朝代可能是误置。而年应邀到大同帮助做古代雕塑普查的著名学者丁明夷先生(宿白先生弟子),则依清顺治碑中淳熙(南宋孝宗赵昚第三个年号),认为是金代(年)所建,而朝代后的年号是有意另置。两论相差年。至于造像时间,则因事涉传说,均未作考证,随建寺而同论了。 丁明夷先生确定金代(年),是有他的理由的。他在文论中这样说:西秦为十六国时期陇右少数民族国家,其地当为今甘肃南部靖远、榆中一带,清碑奉南宋正统年号淳熙(1--16年,公元-年),而不书该地金大定(1--26年,公元-年)年号,可以推断,观音堂殿中观世音及诸菩萨像,以及十大明王(误),应为金大定年间,自甘肃一带移至该寺的。丁先生对于少数民族政权期间古迹创建年号的辨析,符合传统惯例,无可挑剔。但是对观音堂造像不作仪轨分析和风格评介,进而提出断代意见,仅以移至二字带过,似觉粗疏。这极易让人笼统误认这组密宗石雕为金大定年间作品,从而掩盖其价值。 首先必须肯定,这是一组完整(由主尊、协侍、明王、护法组成)的大型密宗组合石雕。佛教密宗自唐代开元三大士(金刚智、善无畏、不空)于公元8世纪初来华译出《大日经》等密宗经典、创立宗派起,正式进入中国汉地,称为汉密。由中国再传日本,称为东密。公元10世纪末密宗传入吐蕃(今西藏),称为藏密。三大派虽然部是密宗,但造像仪轨却有很大差别。如汉密奉胎藏界五智如来(五方佛),并以毗卢遮那法身佛为中心,而藏密则是以大日如来为主尊的金刚界、胎藏界曼荼罗。汉传密宗在唐时,以长安为中心发展非常迅速,到晚唐形成了独特的唐密系统。其中观音崇拜最为耀眼,达到如日中天的地步,圣观音成了汉地寺庙主供。唐密的过度泛滥是导致唐武宗灭佛的主要原因,其后在汉地便差不多销声匿迹了,所剩只有完全世俗化了的白衣大士和她的应世化身。到了宋代,四川柳本尊(峨眉山密宗大师)俏然兴起,称为川密崛现,代表着偏安一隅的宋密。宋密的造像因间接受到藏密的影响已与唐密有了很大区别。多奉所谓三大主尊:大日如来,千手观音和孔雀大明王(藏密也称孔雀佛母)。 特别应当注意的是,唐密和宋密在明王造像上有很大不同。明王是唯密宗所奉之偶像。密教认为,佛和菩萨都有自性轮身、正法lun身、以及教令轮身之分。自性轮身,即诸佛、菩萨真身;正法lun身,即诸佛、菩萨住于自性之法身;教令轮身,即诸佛、菩萨为了调伏魔障而显现的威猛忿怒之身。唐时,根据达摩栖那译《大妙金刚大甘露军拿利焰髻炽盛佛顶经》的仪规,主要体现为胎藏界八大明王,是八位大菩萨显化。因此,“八大”便成了唐密明王造像的重要识别依据。唐武宗灭佛后,汉地八大明王造像已难觅踪迹(陕西扶风法门寺塔唐代地宫出土捧真身菩萨莲座上所錾刻有八大明王坐姿像成了重要实物参照)。只有周边少数民族国家仍有建树,且尚存遗迹。如云南大理剑川石窟第六龛发现晚唐南昭国所凿八大明王(坐姿,当属密宗边缘分支白密造像),亦为全国所仅见。到了宋时,因法贤译出了《佛说幻化大瑜伽十忿怒大明王观想仪轨经》后,才有所谓十大明王造像现世,多以坐姿、蹲踞或骑兽的形式出现(未见有立姿)。如南宋赵智凤在四川大足宝鼎大佛湾所雕十大明王(坐姿,未完工元兵己到)。大足石刻起始时间,正好是丁明夷所说的那个正统年号淳熙。 观言堂的石刻明王造像 根据以上分析,大同观音堂这组以圣观音+八大明王为主要结构的密宗石雕组合,在仪轨上是属于典型的唐密遗作。而绝非淳熙时代的宋密现造。从造像风格看,呈现虔诚平静而远离世俗的特色(宋塑包括辽金塑具有明显的世俗化倾向),菩萨颊面丰满圆润,雕工精美,金装华丽,明王形象夸张,怪谲弛张,雄键巨壮,体现的也是唐代遗风。因此初步可以断定,这是晚唐或者更早,流布于我国甘肃南部的汉传密宗石窟造像。 这组石像中还有两位护法,可能是造成清碑把八大明王误为十大明王的主要原因(其中谜团尚未全解)。这两尊护法应为韦驮天和大功德天,技法与菩萨及明王比,相去甚远。丁明夷先生对此的解释是“观音堂十大明王像,两列各五身,前二者后代改为天王像。”为什么要把十大明王改为八大明王(而且不合宋以后造像仪轨)?在没有任何可考文字的佐证下,做出这样的结论,似有臆断之嫌。我考察了另外一尊石雕,即菩萨所化降妖武士(胯下置蛤蟆),其技法与二天王同拙。这三尊武士像,疑为观音等13尊石像移来时(或后世),为附会民间镇妖之说补刻的。 法源初考该探讨一下西秦万佛洞的问题了。西秦是五胡乱华时代,由鲜卑乞伏氏在中国西北建立的一个弱小政权,立国于公元~年,凡47年。其地据丝绸之路要冲,时属五胡之鲜卑,为十六国之一。先后建都苑川(今甘肃榆中县北)、金城(今甘肃兰州市西北)、枹罕(今甘肃临夏市)。公元年被北凉所灭。后因北魏太武帝拓跋焘灭北凉,归入北魏,亦因魏亡而再度进入隋朝大一统。隋末乱世时,山西万荣人薛举在此揭竿造反,号称西秦霸王,占领陇西地区,随即称帝于兰州,年号泰兴。后为李世民所败,纳入大唐版图。唐以后,西秦之地渐次沦为西夏、吐蕃、北宋以及靖康后之金国,三方势力都不放弃的三战之地和谁都不能有效控制的荒凉之角。然而,这个三战之地和荒凉之角,却曾是佛教的隆盛之所。据《榆中县志》载,鲜卑乞伏氏时,曾供养玄高、昙弘、玄绍三位高僧为国师。东晋名僧法显与同学慧景、道整、慧应、慧嵬等西行取经时,曾在西秦留住三个多月讲经说法。不过,在西秦佛教文化中,最引我特别专治白癜风的专科医院专科白癜风医院哪家最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