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点击上面的蓝字 葛中选自明天启五年为避魏忠贤之迫害,隐居于通海河西溶湖畔的云峨石,至明崇祯七年金声到河西请先生还朝,历时九年,完成了《泰律》一书,实现了毕生的宏愿。虽未回朝任事,但朝廷对他的恩典,除了赐七宝珍珠朝靴如意之外,崇祯还诏命葛公为大中大夫,公之夫人为“一品诰命”夫人,赐凤冠霞披(后辈原来保存着明代葛公和夫人的画像,可惜毁于“破四旧”,如今县图书馆还保存着画像的照片),并赐予金帛。缘于上述原由,葛中选晚年生活较优足,在家乡河西,由其出资购置乐器,组建“雅乐社”,教授了一批乐人,为其后通海“洞经音乐”的发展奠定了深厚的基础,并形成了如今通海洞经古乐的特色。 葛中选毕生精力凝铸于《泰律》中,但诗词,书法,绘画皆有很高造诣。《滇南书画录》中称赞其:“山水得宋元遗意,墨牡丹尤妙,与董宗伯(董其昌)齐名。”书法由唐楷直追魏晋的钟繇,又旁及汉隶,如今存世的作品有《三元文昌宫碑》(立于四街镇中心小学内)、《重修河西城祠记》(立于河西文庙内),诗词有琉璃山诗。 自民国以来的,介绍葛中选的文章史事多偏于“葛苑马公识鸟音”神童般的描述,对其奇才俊杰和卓绝之学问,未曾有人能专门去研究。难得民国初年保山闵为德能以五六载之春秋潜心研读过《泰律》一书,并也撰写过《泰律补遗》,但仅对音韵之学问矣。对葛中选这样一位奇才俊杰的评价,在滇省中首推袁公嘉谷(状元)先生,袁公的《滇绎》中写道:“康熙以后永革藩王,始跻中州,而滇人文化亦以此数百年为极盛,杨文襄(一清),葛淡渊(中选),钱南园(沣)、师荔扉(范)之流,虽中原人士也敛手叹服”。 后来,河西圆明寺瑞莲阁后面曾经建有乡贤词,葛中选是里面的主人,河西木雕大师高应美集毕生之功为其制门窗六扇。建国后,北京多次来求移存京城,许与等重黄金,均未能成。文革期间,一场大火,葛中选之生平用物,文章典籍,贺表奏章,一干遗迹统统涅槃成云烟,《泰律》从此绝。 一年前,我曾经写有一文《绝学名儒葛中选》,文章引起了广泛 现在存世的高应美雕刻槅子门,最精湛要数县内小新村三圣宫的一堂和文化馆珍藏的一堂,个旧市文化馆珍藏的一堂。 在古建筑和古民居中的斗栱、花托、花枋、吊椤、窗棂、门额等等雕刻,高应美的艺术风格和亲自制作的实物,如今红河州的大部份县、楚雄州的部份县都还能查找得到。有专家专评论说:云南有史以来的木雕艺术,高应美是一代大师,是超前绝后的艺术人才。 世事难料,一代木雕大师高应美,早年风光无限,晚景却凄惨悲凉,成了一个瞎眼的流浪汉,飘泊异乡,最后饿死在江外(今红河县的迤萨镇),走完了他诡异奇幻的一生。其死后,河西镇的家中只有十几亩薄田和妻儿。如今在河西镇的一个老宅中,尚居住着高应美的唯一后人——儿媳高李氏,80多岁的高李氏至今珍藏着高应美亲手制作的类似魔方的木制玩具“木疙瘩”,而当年高应美为雕刻格扇门磨制的大小00多件雕刻工具,也早已散失了。 听老人讲完高应美的传奇故事,我心里对故事中的主人翁充满了深深的敬意,感到由衷的敬佩。高应美不仅是一代大师,超前绝后的艺术人才,更是一个传奇,一个在传统文化的土壤中生长出来的传奇。他在创造丰富而精美的木雕艺术品的同时,也在孕育、厚植和传承着一种精神,即“工匠精神”——工匠们对产品精雕细琢、精益求精,对细节高要求,追求完美和极致的精神。这种精神意味深远,代表着一个时代的气质,与坚定、踏实、精益求精相连接。自古以来,“匠”与“技”一直是伴随着手工劳作者的光荣称谓,代表着“匠运瑰丽”和“能人所不能”的自豪,支撑它的是知识,是匠心独运,是天长日久的磨练和积累,乃至独一无二的传承,凝聚了一个艺术家一生的梦想、心血和才情。今天,人们怀念那个手工作业的时代,其实并不只是对那些手工艺术品的怀念,更是期盼其中所蕴含的一种价值观念、一种宝贵精神、一种生活方式的回归。而这种对于匠心的坚守,本就是古老中国的传承,也是我们原本就温柔敦厚的底子。 有关高应美的故事,本土作家杨杨写有一书《雕天下》。深埋在历史深处动人的故事,和现代人满怀激情的撰写,向世人展现了高应美曲折而又辉煌的一生。 听完故事,走出大佛寺,进入河西文庙,我一下子被西南墙角的一棵古柏吸引住了。葛红驹向我介绍说:这棵古柏属名贵榛柏树种,种于唐初,距今一千多年。相传古代杞麓湖水位高时,港口离树不远,渔人常系舟于此柏树上。现树上还留有系舟的铜钉,古时有“古柏参天”之称,是原河西县内八景之一。”我放眼望去,古柏深色古香、轧枝婆娑、乔娇如龙,耸然屹立。一边走,葛红驹一边对我说:文庙于明成化七年(47年)治所迁此后重建。清光绪十六年(年)大修。占地多平方米,大成殿,五间通宽9.2米,进深.米,高米,单檐硬山顶抬梁式木构架,檐下坊雕刻花鸟图案,古狮古柱,文明坊为牌楼式样,高8米,宽.5米,四棵飞天圆柱直承屋顶,中间两础石上前后有石雕狮子、麒麟各一对,青石雕刻护栏板夹柱,屋架用小型斗拱叠架支撑,宏伟壮观,牌坊石雕及殿台基座浮雕,动物造型栩栩如生,花卉图案装饰精美,颇具观赏价值。” “河西文庙现存的主要建筑有大成殿、文明坊、大成门、东西廊庑和明伦堂等,占地约多平方米。同时,现存了不少有价值的文物和古迹,其中尤以《礼部批文碑》、《儒学箴碑》、先师殿前石柱对联和唐柏最为人们称道。”,从文庙出来,葛红驹意犹未尽的对我说。 河西不仅有丰富的人文历史,而且佛教文化繁荣。距离河西镇公里远的普应山麓,有圆明寺。风光旖旎,古朴典雅,景色清幽,寺院始建于元至正年年间(4-68)。明洪武、宣德、景泰各年间曾扩建修葺,清咸丰六年()因战乱被毁。光绪十四年(),先妙禅师圆泰募资重建。圆明寺殿姿崔嵬,依山就势,逐级叠层,四进一大院,结构巧妙,配有楼、阁、水榭,规模宏大。院内有历代游客诗人、著名书法家赞颂的匾额楹联,文化底蕴浓厚。从重建寺至今余年,该寺一直是佛教圣地,清代就已成为滇中南的游览胜地,建国后是原河西县首屈一指的名胜,称“圆明寺公园”,仍是滇南游览胜地之一。多年前我曾经到寺一游,寺中住持养有一八哥,会说“电话来了”,“师傅,该上香了”等话语,仿佛通佛性一般,甚是讨人喜欢,与我同去之人欲出高价买之,但终未成愿。 在河西北门外,有一砂石拱桥永济桥,俗称马鞍桥、蜈蚣桥。此桥横跨琉璃河,始建于明弘治年间(-),清康熙45年()河西贡生苏继询重修。桥型美观,宛如弯月。葛红驹向我介绍说,永济桥为红砂石单孔拱桥,全长4米,宽5.米,高7米,跨度0米,呈虹状。桥拱围石用纵横砌置法,无铰拱石,桥面用规格不一的砂石板铺筑,两侧以长条砂石砌成护栏。古为商旅通往迤南(思茅、景洪等地)之津桥,至今已历余年,仍结构牢固,保存完整,是通海县古代桥梁建筑艺术中的珍品。年4月0日,列为玉溪市第一批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站在桥上,迎面吹来的风使人神清气爽,温暖的阳光照射着大地。我眼前仿佛出现了车水马龙、人来人往的历史画面。时光如流,沧海桑田。我突然发现这样的时光也独特而深刻。站在桥下,我忽然找到了内心的平和。任凭世界从我眼前匆匆而过,任凭时间在我手腕上滴答滴答,我也能安心的站在这里,思索着,看人世变迁,人生起落。 在葛红驹的引导下,我走遍了河西每一个值得去的地方。由于行程匆忙,尚有一些地方未能涉足,但我惊奇地发现,自然山水、田园风光、错落古镇是河西镇的亮点、名片,位于镇内东南部的文庙是河西儒学文化的最好展现,古驿道里走出的马帮文化,存留已久的佛学文化,都为河西奠定了厚重的历史文化积淀,正因如此,才为河西赢得了“儒学名邦”之美誉,并被授予“国家级重点名镇”称呼。 整个下午不停地走,我完全迷醉在历史遗留的印迹之中,一不留神就能忘了外面世界的纷繁嘈杂,好像回到了远古,日子变得特别安静,特别缓慢。好像就是在这里,现实中劳顿的我,仿佛过上了幸福悠闲的生活。 我不得不赞叹:“河西,一个神奇的地方!” 深秋的午后,阳光温暖。漫步在河西古城,街道两旁保存完好的古民居,干净古朴的街道,一直延伸到远方……青砖灰瓦的老屋在蓝天的映衬下,极具魅力。住在这样一所房子里,你会感觉自己都成了神奇故事的主角。祥和的阳光下,河西古城安静地立在那里,散发着悠远的爱与传承的力量,这力量内化成小镇人的精神,经由每个人在小镇传递和开花,萦绕在小镇的周围。 不知是谁说过,家是世界上唯一隐藏人类缺点与失败,而同时也蕴藏着甜蜜之爱的地方。河西小镇最终给我的感觉,她不是一个集镇,而是一个有着温馨气息的家。 有人说:“遇见这样的小镇,我想和你一起在这里慢慢变老。” 也有人说:“有生之年,一定要和爱人,去希腊圣托里尼岛看一次爱琴海的落日余晖!” 而我,只想对你说:来河西小镇吧,幸福地过每一天。清晨,骑上一辆自行车,穿梭在长满鲜花绿树的巷子间,微风袭来,深吸一口气,空气里满是淡淡的馨香!白天,打开窗,困了乏了,坐卧在窗边的躺椅上,闭目养神,聆听鸟儿清脆的啼唱。傍晚,寻一块草地,任夕阳的余晖洒满全身,捧一杯清茶,知足常乐,也懂得守候值得守候的人,珍惜陪在身边的那个人。夜晚,在月光下,与爱人手牵手,漫步小镇,任清爽的风吹拂,细细倾听小巷深处的回声,放飞所有的烦恼、忧愁!” 是啊!我不得不承认,这座小镇拥有一种魔力,能让你未曾踏足,就已经深深爱上。 离开小镇,我想对爱我的人和我爱的人说:“当我老了,愿和你一同前往这样一个小镇,远离那些纷繁复杂的人际关系,在开满鲜花的小院,晒晒太阳,看看书,喝喝茶,种花种草,养三两只猫狗,做想做的事,一日三餐,四季,岁月静好,陪你慢慢老去!” 注:文中引用了《葛中选与<泰律>》一文中部分史料和文字。 编辑:河西镇宣传办 赞赏 长按北京皮肤白癜风北京有哪些好的白癜风医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