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7/9/14来源:本站原创作者:佚名

不空三藏(—),法名智藏,密号不空金刚,南天竺狮子国人(今斯里兰卡),幼年父母双亡,随舅父至中国康居生活。10岁时,又随舅父至武威。13岁时,到太原府。15岁时,落发为僧,法名智藏,拜金刚智为师,学习悉昙,讽咏梵经。20岁,在洛阳广福寺受具足戒,参与译场,传五部密法,开始了他弘法、护法、传播文殊信仰的生涯。

一、翻译文殊经典,传译文殊法

不空与善无畏、金刚智,是唐代开元年间(—)来华的密教高僧,史称“开元三大士”,中国佛教密宗的创始人;与罗什、真谛、玄奘,并称为中国佛教史上的“四大译师”。

不空自幼来华,通晓中国的语言文化。据圆照《贞元新贞释教录》记载,不空于天宝五载至大历九年(—),在长安、洛阳、武威等地译出《金刚顶经》等显密经典部、卷,其中绝大部分为密教经典,为密教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观中国佛教译经史,唐代翻译经典的数量是空前的,所译出的文殊类经典也最多。《大正藏》中,直接以文殊冠名的经典有73部,唐代译出的就达35部。其中,不空翻译14部、26卷,显教类3部、5卷,密教类11部、21卷,为唐代翻译文殊类经典最多之人。

不空翻译文殊类经典,显教类为:《佛说大方广曼殊室利经》一卷、《大圣文殊师利菩萨佛刹功德庄严经》三卷、《文殊问经字母品第十四》一卷。密教类为:《曼殊室利童子菩萨五字瑜伽法》一卷、《文殊师利菩萨根本大教王经金翅鸟王品》一卷、《文殊师利菩萨及诸仙所说吉凶时日善恶宿曜经》二卷、《大圣文殊师利菩萨赞佛法身礼》一卷、《圣阎曼德迦威怒王立成大神验念诵法》一卷、《八大菩萨曼荼罗经》一卷、《金刚顶经瑜伽文殊师利菩萨法》一卷、《金刚顶超胜三界经说文殊五字真言胜相》一卷、《五字陀罗尼经颂》一卷、《金刚顶经瑜伽文殊师利菩萨供养仪轨》一卷、《大乘瑜伽金刚性海曼殊室利千臂千钵大教王经》十卷。

一种信仰的流行,基于一部或数部经典。大量文殊类经典的译出,促进了文殊信仰的传播。

密宗教法的鲜明特色之一,就是推崇文殊菩萨,重视文殊密法。密宗把许多真言作为文殊所传;将文殊列为传法二祖,不遗余力地弘扬文殊信仰。

文殊法的流行是从盛唐开始的,广为流行是宗密形成之后,不空三藏译文殊经典,达到高潮的。金刚智和不空所译的《金刚顶经》,是密宗所依主要经典,详述密宗独特的修行仪规。其中,文殊法占有重要地位,而且不空三藏尤其重视五髻文殊法的传译。五髻文殊法,也称五字文殊法,是以五髻文殊为本尊,念诵阿、罗、波、左、那等五字真言,以求聪明智慧之法。此文殊形象是身呈黄色,顶结五髻,右手当胸持青莲花,左手横持梵箧,坐的赤莲花。五髻文殊的五髻,以表如来五智,文殊专司智慧。文殊有五使者,各司一智,共表五智。在《金刚顶经》、《大日经》中,圆满五智是象征五佛的,而五佛分住五方,在胎藏界住莲花中台八叶院,在金刚界住须弥山顶五峰宝楼阁,文殊、五佛、五智自然就与五台山的五个台顶联系在一起,与文殊信仰联系在一起。

五台山是地球上最早露出水面的陆地之一,它的孕育期一直可以追溯到太古代的26亿年前。及至震旦纪时期,又经历了著名的“五台山隆起”运动,形成华北地区最为雄浑壮伟的山地群。五台山拥有独特而完整的地球早期地质构造、地层剖面、古生物化遗迹、新生代夷平面,具有漫长的地质历史和丰富的地质遗迹。以5座台顶为代表的古夷平面在经历断块造山抬升之后,发育出典型的冰缘地貌,形成清凉高寒的气候。特殊的气候孕育出五台山的“五峦巍然、气候清凉”的特点,这正好与佛经中的“清凉山”、“五顶山”等文殊菩萨传法的道场相吻合。从隋文帝开皇元年()开始,五台山的5座台顶就分别供奉五方文殊:五台山的东台望海峰,主供聪明文殊;西台挂月峰,主供狮子吼文殊;南台锦绣峰,主供智慧文殊;北台叶斗峰,主供无垢文殊;中台翠岩峰,主供孺童文殊。

不空三藏翻译文殊经典,传译五髻文殊法,对五台山文殊信仰的传播,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为进一步确立和发展五台山文殊信仰提供了经典依据和思想根源,对在唐代五台山被确定为文殊道场、中国四大佛教名山之首起了决定作用。

二、在五台山建立以金阁寺为中心的密教道场,把传播文殊信仰与社会安定、国家发展联系起来

唐代传入汉地的密教,承认客观世界的存在,提倡积极入世精神,自觉地与中国佛教宗派净土、华严、天台、禅宗等结合,也与中国传统的仁道和固有的道德伦理乃至古代的医学、天文、化学等结合,贯穿于人民群众的生活之中,成为民族传统文化的一部分。这也是密宗在唐代达到极盛的原因。

不空三藏是这一时代密宗的代表人物,他把弘法与护国结合起来。他翻译的文殊经典多具有护国思想,把密教护国思想发挥到了极致,一切宗教活动,大多以护国为中心,不论是建坛作法,还是译经传教,都要看是否有益于王化,直接为李氏王朝着想。因而,不空三藏在玄、肃、代三朝被尊为“国师”。

李唐王朝源于山西太原。唐朝统治者对“植德之所”的五台山佛教多所扶持,在高祖、太宗、高宗、武则天时代就优礼五台山。不空三藏深知五台山与唐王朝的关系,在永泰二年(),就上书朝廷舍衣钵在五台山修金阁寺。代宗批准建金阁寺,并题写寺名“保磨(应)镇国金阁寺”。元载、王缙、杜鸿渐三位宰相以及军客、百僚、千官给予赞助,于大历元年()五月开始建寺,由不空三藏的弟子含光主持修建,天竺那烂陀寺纯陀等设计。该寺建成一座三层九间的大阁,铸铜为瓦,涂金瓦上,故名金阁寺。

金阁寺第一层供奉的是骑着青毛狮子的金色文殊像,第二层供奉的是金刚瑜伽王像,第三层供奉的是顶轮王瑜伽会五佛金像,墙上画的是曼荼罗。这是五台山的第一座密宗道场。大历五年()建成,不空亲自主持了开光法会。该寺投入巨资,极尽豪华。释镇澄有诗云:“杰阁倚雄峰,登临兴未穷。怡然观物化,肃尔礼慈容。帘卷千山雨,窗含乃壑风。倚阑何所思,霜月卦寒空。”

继含光后,不空的另一位弟子慧晓住金阁寺。又在建金阁寺同时,不空还上奏代宗获准,于大历元年(),派大兴善寺行满至五台山修建六处普通供养舍;又令五台山金阁寺、玉华寺、清凉寺、华严寺、大历法华等寺,各派21名僧人为国家常转《仁王护国经》、《密严经》、《法华经》等护国三经,旨在“上资邦国,息灭灾厄”。于大历四年(),又把长安先天寺东塔院辟为五台山金阁寺的下院,作为五台山僧人的往来停止院。

不空三藏以扩大五台山的影响,推广文殊信仰。在大历二年(),派弟子含光在五台山清凉寺造大圣文殊阁。大历四年(),从五台山诸寺开始,在天下寺院的食堂中于宾头卢上首安置文殊为上座,还把普贤、观音居于文殊之后。这样,文殊菩萨就居于中国佛教四大菩萨之首。

大历五年(),不空三藏朝礼文殊道场五台山。途经太原,在至德寺修文殊师利菩萨院,并着弟子道宪开讲《文殊经》。

不空三藏把弘扬文殊信仰与国家的内外安定结合在一起。他上奏代宗一系列有利于文殊信仰普及的奏章:在五台山、长安的密教寺院,僧人常年为国家转读《仁王护国经》、《密严经》、《法华经》等护国三经,天下僧尼背诵文殊化老人指点的《佛顶尊胜陀罗尼经》,日诵21遍,意在消除国家灾难。大历七年(),又令天下寺院建文殊院、塑文殊像,常年供养。意在护国保家。自此,唐代建寺必设文殊院,宋代仍依例而设。

大历八年(),不空三藏译《大圣文殊菩萨佛刹功德庄严经》,奏请全国寺院诵读。文殊菩萨现身为西方金刚利菩萨,是护国五大菩萨之一。此经流传各大寺院,成为各寺必修经典。同时,在京城长安大兴善寺翻经院修造“大圣文殊镇国之阁”,王公、贵族包括贵妃、公主在内的都纷纷出资捐助。开光之日,代宗特赐千僧斋及许多钱物。

大历九年()五月九日,不空三藏在其《三藏和尚遗书》中写道:“金八十七两、银二百二十两半,并施入五台山金阁、玉华两寺,装修功德”。他为五台山文殊信仰的传播,鞠躬尽粹。

不空三藏以佛教的护国思想,将密教道场作为为国行道的镇国道场,从而获得了唐王朝对佛教的鼎力支持。

护国护王的文殊信仰适应了唐王朝的政治需要,并在其庇护下获得了更大地发展空间,文殊信仰有了深厚的社会基础和群众基础,文殊信仰已与社会稳定、国家发展联系在一起。

不空三藏是密宗的祖师,也是五台山密宗的开创者。他借助代宗的支持,系统地宣传、推行文殊信仰,把文殊信仰具体化、形象化,将大乘中文殊信仰所代表的高深理论落实至实际修行上,而且有一系列详细的画像法、观想法、供养法、念诵法,指导修习者如法实践,以获得实际利益。密教文殊的出现和流行,大大丰富了文殊信仰的内涵,促进了文殊信仰的传播,在唐王朝的推动下,在不空的弘扬下,文殊信仰得到大力推广和普及。

三、以五台山为中心,向周边地区及海内外传播文殊信仰

(一)文殊信仰在国内的传播

不空三藏圆寂后,其弟子秉承遗志,继续在五台山围绕文殊法说进行修行活动,弘扬文殊信仰。后来出现了千钵文殊形象和经文。张彦远《历代名画记》记,蔚迟乙在慈恩寺塔下南门壁上画千钵文殊。不空三藏弟子惠超译出《千钵文殊》经。千钵文殊的出现,是不空三藏文殊信仰思想的延续。随后,千钵文殊像又出现在敦煌石窟壁画中。而且“五台山赞”也自成一系出现在敦煌赞文中。莫高窟、榆林石窟出现了各种《文殊变》。长庆四年(),吐蕃曾派专使到唐王朝求请《五台山图》。会昌法难以后,密宗迅速在四川兴起,曾于五台山金阁寺、长安大兴善寺学习密宗的洪照,入川传密教。文殊信仰传入四川,而四川三台县东山摩崖遗存,就是建于密宗形成和兴起的初期阶段的密宗道场。世界文化遗产大足石刻,就是一处完备而有特色的大型佛教密宗道场,反映了密宗在公元9到13世纪在四川地区活动的情况。唐代法门寺地宫,是唐代皇室迎取佛舍利的唐密曼荼罗道场。

岭南也留下了密宗活动的痕迹。不空三藏在开元二十九年()奉师金刚智遗旨,去狮子国、天竺等国求梵经。途经广州,在岭南4年,进行了一系列弘扬密宗、文殊信仰的法事。今存于广州光孝寺及潮州开元寺的唐代陀罗尼经幢,就是密宗在粤地活动的重要文物。

云南的“滇密”,也是汉地密教传入云南、与多元文化结合的产物。云南剑川石钟山石窟,是云南密教石窟艺术最高成就的艺术体现,是唐代密宗道场。寺庙中的壁画,显然受到唐中原佛教密宗壁画风格得影响。

文殊信仰在唐代时,不仅皇室等上层社会顶礼膜拜,民间流传和影响也达到鼎盛,而且已渗透到文学艺术以及人门的日常生活中了。

(二)在周边国家和地区的传播

1、文殊信仰向日本的传播。编于公元—年的《日本灵异记》,记述了“中国五台山文殊菩萨即日本国奈良时代僧人行基”的佛教传说,揭示了五台山佛教传入日本的开端。五台山文殊菩萨为了救济日本众生,转生为日本僧人行基。有历史记载的有玄昉(?—),著有《五台山记》。灵仙,与空海、最澄同时入唐,由宪宗皇帝赐予三藏称号,圆寂于五台山南台灵境寺。圆仁(—),入唐十年,著有《入唐求法巡礼行记》,用日记体的形式详细记录了瞻礼五台山文殊菩萨的见闻,其中有对“不空三藏所建金阁寺”的描述。圆仁还著有《入唐新求圣教目录》,其中文殊类经典最多,以不空译籍为主,共十五部。圆仁还把《清凉山略传》在开成四年()带回日本。到宋代,前往五台山瞻仰文殊圣迹的有奝然(—),回国后向朝廷奏请在京都嵯峨爱宕山模仿五台山建造了五台山清凉寺。成寻(—),著有《参天台五台山记》。戒觉,年参拜五台山真容院,写下了《一心敬礼五台山》诗歌。到五台山求法的日本僧人,还有宽建、宽补、超会、宽延、澄觉等。他们把五台山文殊信仰带回日本,使文殊信仰在日本生根、开花、结果。日本有许多模仿五台山修建的寺院,它们是:兹贺县比睿山延历寺文殊楼、京都市嵯峨五台山清凉寺、京都府九世户天桥山智恩寺、高知县五台山金色院竹林寺、岩手县平泉中尊寺一切经藏和奈良县多武峰、金峰山、石川·福井·岐阜县白山。在日本国内盛行的佛教造像中,有称为“五台山文殊”的佛像,现在仍有许多保存完好,足以证明当年“五台山文殊”造像盛行的历史。尤其是日本东大寺“四圣御影”中的“五台山文殊”,说明五台山文殊信仰是不空三藏创立的密教以及天台、禅宗、净土宗等教派思想整合的结果。从中,我们也可以看到唐代文殊信仰对日本产生的影响。以至于到二十、二十一世纪,日本国逐年都有到中国五台山朝拜文殊的僧俗,文殊信仰在中日文化交流中起了长久的、积极的作用。

2、文殊信仰向韩朝的传播。韩朝的佛教,是由我国传入的。随着五台山文殊信仰的广为流传,韩朝来我国留学的僧侣大大增加,他们来到中国,首先朝拜的是文殊圣地五台山,回国后仿效中国五台山,把形式中国五台山的白头山大根脉也叫做五台山,在韩朝大力弘扬文殊信仰,他们为两国佛教文化交流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慧超,新罗人,及冠之前便来到唐朝取经学法。唐开元十五年(),从密宗大师金刚智受法,担任金刚智译经笔授。大历八年(),慧超又随不空三藏受法,学习密法,为不空三藏“六哲”弟子之一。唐建中元年(),慧超带所译之经到五台山,住于乾元菩提寺。慧超是与含光、慧果、慧朗等师兄弟,把不空三藏所传密教传于中国五台山的先人。

到中国五台山巡礼求法的著名韩朝僧人还有:行寂、崇济、郎智等。

据《广清凉传》的记载,有《海东文殊传》,说五台即是五方如来之座,亦象(文殊)菩萨顶有五髻,则说明千钵文殊在宋之前亦传到韩朝,密宗的影响也渗透到各个宗派中,文殊信仰被及整个韩朝。

可以说,不空三藏是中国佛教密宗的祖师,也是把密教传入中国五台山的先行者。他一生致力于文殊信仰的传播,在临终之际,还把自己仅有的财物遗赠给密宗道场五台山金阁寺、玉华寺和长安大兴善寺文殊阁道场。时至今日,他的学说思想、弘法精神,依然在中国佛教史上闪烁着光芒。他弘扬的文殊信仰,对中国文化以及中国社会都产生了影响。五台山也已成了世界文殊信仰的中心、世界佛教徒向往的佛教圣地和全人类共同保护的世界文化景观遗产。

温馨提示:《行在五台山》推广的内容如有侵权请您告知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处理或撤销;互联网是一个资源共享的生态圈,我们崇尚分享。

赞赏

长按







































鍖椾含鐪嬬櫧鐧滈鍝鍖婚櫌濂界偣
鍖椾含娌荤櫧鐧滈鍒板摢瀹跺尰闄㈡渶濂?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jianchuanzx.com/jcjd/354.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