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 大理,作为文献名邦,演绎了无数脍炙人口的传奇。南诏国、大理国,曾雄霸中国西南,动人心魄的历史令人神思遐想。其实,古人类文明在大理繁衍昌荣远在南诏国、大理国之前。 那么,在这片土地上究竟生活过哪些民族,孕育出怎样的文明?以银梭岛为代表的考古发掘工作,将古老文明的神秘面纱正一层层被揭开,让我们拭目以待。 银梭岛,洱海东南部一座靠近洱海湖岸的圆形小岛,直径约米。年以前与陆地一水相隔,近年,因洱海水位下降而与陆地相连。 年,当地村民在岛东南边发现一批建筑木桩,经碳14同位素测定,距今约年;与此同时,在岛西北角又出土一罐古钱币,有汉五株、王莽“大泉五十、大布黄千”等古钱币枚。此外,岛上还发现大量夹砂棕色陶片、靴形陶器、网坠、单耳双耳罐等陶器。 经考证,银梭岛是古代居民濒水而居的一处居住遗址,与剑川海门口遗址接近,故确定此遗址为新石器时代晚期至汉代的居住遗址。 其实,银梭岛埋藏着更惊人的秘密。 这里发掘了有不到人指甲大小的青铜鱼钩,色泽明艳、饰有绳纹和水纹的夹沙橙黄陶,以及青铜残片、石网坠和纺轮等器物。最有意思的是几颗打磨光滑的心形石器,它们的用途暂时不能确定,大家开玩笑说:“这大概是古代男女的定情信物吧,看来古代先民就知道用心型饰物传情达意了,我们现代人可落伍啦!”在深达3.2米标号为22层的地下深处,更多的陶器、石器、青铜残片被发现。其中,一块已出土的铜矿石最为引人注目!由于银梭岛并不产铜,专家推测,铜矿石很可能是当时的居民从外地交换来的——这个古老民族是否已经掌握冶炼金属铸造器具和武器的技术?这块铜矿石就是很好的证据。该地层中同时还发掘出一把磨制而成的石剑,这把刃口锋利的石剑很有可能是古人对付猛兽和抵抗外来部落入侵的兵器。 古代先民为何选择银梭岛作为安身立命之所?勘测发现,银梭岛北坡下风处有一个海风根本吹不到的“避风港”,这里依山傍水,在冬季能躲避寒冷的海风,这块难得的“风水宝地”自然成为古文明繁衍生息的落脚点。 一只出土的陶制小船模型还证明,这个临水而居的古民族不仅会用鱼钩、网坠捕鱼,更已经掌握了驾船捕鱼的本领。在银梭岛古遗址,遍地堆满白色螺壳,大部分螺壳的底部都有一个被敲开的小口,证明这些螺蛳是被食用过的,食用方法与现代人相同。记者发现,螺壳有的体积较小且表面很光滑,和我们今天看到的相差无几,另一种却像海螺那样,个头较大且表面布满凹凸不平的花纹,这是怎么回事? 在银梭岛,伴随人类遗迹还出土了鼠、猫、猪、羊等动物骨头,与人类共存的动物数量之多,也从一方面证明了当时生活在这块土地上的物种不在少数。根据目前资料我们得知,这支古民族的食物大致来源于捞螺蛳、捕鱼、狩猎和采集野生植物果实。而大量发掘出土的纺轮,激起了专家们对当时纺织业的探寻。古代先民如何生活,居住环境如何,使用什么样的器物?遗址中还发现了埋设支撑房屋的房柱所留下的柱洞,有4个并列的,也有一排两个并列的,分布在一定的层面上,柱洞四周的地面还出现了人类行走所形成的踩踏面,由此可知,古人当时居住的大多是窝棚和平地式矮房。 在已发掘出的一座石墙的北面,还发现了一条1米多宽、深度也在1米左右的沟,专家推测这条沟可能是排水沟,更可能是用来阻挡野兽和外敌入侵的防护沟,看来古代先民已经学会用“壕沟”来更有效保护自己了。同时,出土的难以数记的陶罐和陶制器皿残片,以及大量有火烧痕迹的红烧土块似乎在向世人展示,这个洱海之滨的古代民族曾有过人丁兴旺的繁盛时期。 考古学家目前已推测出,这个遗址的年代大致处于新石器时代晚期到青铜时代,而这个古老神秘的民族演绎过怎样的文明?他们的历史是如何开始又如何结束的呢?进一步的考古发掘还在进行,古老文明的神秘面纱正一层层被揭开,让我们拭目以待。 爱上大理 文献名邦·诗词大理 《天风海涛楼》 杨仲琼 黑水波涛天地浮,叶榆城郭俯江流。 千里花树日衔岭,一片丹青人倚楼。 已上文章已获原作者独家授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图片源于网络,如有疑问请与我们联系。 爱上大理·因为有你 于海光山色中,荡漾心灵;于人间仙境中,羽化身体; 于千回百转中,爱上大理; 此刻,不再只是匆匆过客,已是相濡以沫! 白颠风治疗白癜风效果怎么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