剑川县,地处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南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核心位置,不仅是大理州通往丽江、怒江以及香格里拉、川藏的重要门户,还是电影《五朵金花》中英勇善战的阿鹏的故乡。这里资源独特,文旅优势显著。近年来,剑川县致力于挖掘并利用其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同时结合独特的地域特色,积极塑造一个充满活力且人民满意的宜居城市。 文旅融合添动力剑川县秉承“国际化、高端化、特色化、智慧化”的发展蓝图,深度融入“大滇西旅游环线”建设,持续推进旅游革命“三部曲”工作,荣获云南省首批全域旅游示范区称号。通过重点项目如石钟山石窟保护利用工程、剑川县历史文化博物馆陈列布展等的实施,不断夯实文旅产业发展基石。同时,积极推动品牌创建,如“雕刻时光·静享剑川”品牌策划营销的启动,沙溪·石宝山景区被纳入云南省国家5A级旅游景区创建备选名单,千狮山(满贤林)景区和木雕艺术小镇成功晋升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墨斗山景区也荣获国家3A级旅游景区称号。此外,沙溪镇荣获省级旅游度假区和云南省旅游名镇称号,寺登村被评为云南省旅游名村。在招商引资方面,成功引进兰林阁、先锋书局、喜林苑等知名旅游企业和实体项目,有效整合了全县文化旅游资源。通过举办“大理·剑川木雕艺术博览会暨剑川木雕文化节”等活动,进一步推动了古旧建筑活化利用,如设立省级沙溪镇白族传统文化保护区陈列馆等,集中展示剑川文化遗产,同时修复并展示李瑞棻宅院等历史建筑,将“指尖绝技”转化为“指尖经济”。 智慧建设添动力剑川县持续推进智慧城市建设,不断提升县城管理和公共服务水平。通过实施剑川数字古城建设,建立了古城数字化展示平台,完成了古城整体三维实景建模,为游客提供了更加直观、生动的游览体验。同时,还完成了76处历史建筑的数字化建档工作,为保护和传承剑川的历史文化遗产奠定了坚实基础。此外,还新建了城北农贸市场数字化管理系统,以及主题街区智慧路灯系统、县城智慧旅游等项目,实现了5G网络信号的全覆盖,进一步提升了剑川的智慧化水平。在消防、交通、城管等多个领域也实现了智慧化升级,有效提高了城市管理的效率和水平。通过这些智慧化建设,公共服务更加便捷高效,群众的生活品质和满意度得到了显著提升。 非遗产业与旅游的融合发展剑川县将非遗产业与旅游紧密结合,使其深入日常生活,从而为非遗的传承与发展开辟了更广阔的天地。通过这一创新举措,剑川的非遗生产性保护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各类非遗项目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为了更好地传承和弘扬非遗文化,剑川县成立了多个传习所,包括剑川白曲传习所、白族阿吒力民俗音乐传习所等,共计23个。此外,还设立了中央美术学院驻云南大理剑川传统工艺工作站,以及大理传统工艺工作站剑川基地,专注于剑川木雕等传统工艺的研究与传承。同时,通过开设“剑川传统工艺大讲堂”和举办非遗传承人申报工作,不断壮大非遗传承人队伍。 剑川县还积极开展“剑川名匠”评选活动,至今已评选出25名“剑川名匠”,进一步激发了非遗传承人的创作热情。每年举办的各类非遗传承人研修培训活动更是吸引了众多热爱非遗文化的年轻人参与其中。目前,全县从事木雕、石雕、刺绣、布扎、土陶等传统工艺的人员已达2.6万余人,年产值超过5亿元,为剑川的非遗产业发展注入了强大的活力。 通过这些交流与合作活动,剑川的非遗作品得以走进现代生活,让更多人感受到非遗文化的魅力与价值。连续两年在上海市浦东展览馆举办的“雕刻时光·静享剑川”非遗作品展,更是将剑川的非遗文化带到了更广阔的舞台。此外,春节灯展、写春联送春联、文艺展演、读书分享会等系列文化活动的举办,以及石宝山歌会期间的文艺演出、传统赛歌、非遗文创成果展等活动,都为剑川的非遗文化传承与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 特色文化展活力剑川县依托阿鹏艺术团和非遗传承人,成立了“白曲宣讲团”,通过白族调、方言小品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引领文明新风尚,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宣讲团创作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移风易俗能致富》《文明之花放异彩》等30多个节目,深入乡村开展宣讲活动余场次,受益群众达5万余人次。 在主题街区的提升改造中,剑川县立足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注重“干净、宜居、特色、智慧”四要素的融合。街区改造以剑川“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等传统建筑风格为蓝本,巧妙融入木雕、石雕、彩绘等元素,使每一座建筑都成为艺术的载体。此外,智慧路灯、道路铺装、井盖、栏板等设施也融入了剑川白族特色文化元素,让人民群众在享受现代文明的同时,也能感受到浓郁的民族文化氛围。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jianchuanzx.com/jcfc/16942.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