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8/25来源:本站原创作者:佚名
石钟山石窟,位于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剑川县沙溪镇石钟山上,开凿于南诏中后期至大理国。石窟分布于石钟寺、狮子关、沙登箐,共17窟,造像躯。造像题材有佛、菩萨、天王、明王、僧人、居士、供养人,以及南诏王及其侍臣、亲属等。年被列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石钟山石窟创建时间已不可考,最晚于南诏天启十一年(公元年,唐大中四年)即已开始。造像延续大长和、大天兴、大义宁三代,直至大理中后期,最早结束于大理盛德四年(公元年,南宋淳熙六年)。图为石钟山上宝相寺。第一号窟,异牟寻议政图,开凿于大理国末。雕王者及侍臣像共9躯。中为王者,戴冠,着圆领宽袖长袍,坐双龙头靠椅。座前雕一童子,头顶仰莲托盘,左手抚膝,右手扶盘,盘中有香、花、果供养。王者左手三人,分持短棒、长柄扇、曲柄剑;右手两人,一捧盒,一背斗笠持曲杖。龛之左右两壁各雕文官一驱,对坐。窟右壁另存阴线雕刻人像一个,可能是天竺僧人形象。按当地传说,此龛主尊像为南诏异牟寻王,这一说法为多数学者赞同。第三号窟:地藏王菩萨造像。开凿于大理国。为单尊像,作比丘打扮,戴风帽,饰耳环、璎珞,着圆领通肩袈裟,跣足倚坐莲台之上。左手持摩尼宝珠,右手已毁。从造型上看,为地藏王菩萨无疑。背光为圆形,尚残留有红、白、黑等颜料。第四号窟:华严三圣造像。开凿于南诏末至大理国初。造像共7躯,为一佛、二弟子、二菩萨及狮奴、象奴,其中二弟子像为浅浮雕,余为高浮雕。主尊毘卢遮那佛,跣足倚坐,着凉州式袒右袈裟,右手结说法印,左手已残毁。主尊右手为普贤菩萨及象、象奴;左手为文殊菩萨,狮子、狮奴残毁严重。本窟与四川、重庆等地石窟同类造像极其相似。石钟山造像具有浓郁的唐宋艺术风格及地方民族特色;多用圆刀技法,布局严谨而有层次,线条圆润流畅,人物身材匀称,带有生活气息。造像内容及雕刻技法上,与四川、重庆等地唐、宋石窟有较多相似处。石钟山露天崖壁上,残留有四幅绘制于南诏末的壁画。为菩萨像,面目已模糊不清。壁画为南诏时期留存至今的唯一处绘画真迹,风格与同时期敦煌壁画相近。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jianchuanzx.com/jcfc/16611.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