剑川素有“木雕之乡”之称,剑川木雕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具有浓郁的地方民族特色,木雕艺术蜚声海内外,雕技不凡,正如一首白族民歌所唱“雕得金龙腾空舞,镂出金鸡报五更,刻成百鸟枝头唱,雕花引蜜蜂。” 根据史料记载和有关专家考证,唐代时,剑川木匠就承担了南诏五华楼木雕构件的制作;宋代,曾有剑川木雕艺人进京献艺,轰动京华。清代学者张泓在其《滇南新语》中记述:“滇之七十余县及邻滇之川黔桂等省,善规矩斧凿者,随地皆剑民也。”可见当时剑川木雕木匠之众多,流传之普遍。 剑川木雕《孔雀牡丹》施家顺作品 剑川木雕历史悠久,特色鲜明。在一千多年的发展历史中,造就了剑川木雕的三大艺术特点: 一是许多木匠有状元之才,集木匠和文人学者为一身。有道是“拿起墨斗当木匠,提起朱笔做先生”。他们把书法绘画艺术和木雕艺术结合起来,使所刻木雕寓意深刻、构图新颖、刀法遒劲; 二是石雕和木雕技艺互补,融会贯通; 三是剑川木雕榫接独到特殊。别处木匠做的榫是直榫,而剑川木匠做的榫是斜榫,榫榫相接,不见榫眼,坚实牢固。其充分展示了白族和中原文化的交融,兼南北之长,把原有的粗犷、豪放的风格和江南木雕细腻、精巧等揉为一体,成为全国木雕重要派别之一。 赵树林木雕作品陈黎明摄 剑川木雕与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剑川石钟山石窟”一脉相承,被誉为“滇中双绝”。 剑川木雕工艺生存空间的传统文化深厚,不但有至今仍在盛行的八月初八“木匠祖师鲁班会”,还有全国数量最多,至今仍广为流传的木匠故事、木匠歌谣、叙事长诗等,对白族历史、语言、工艺发展等情况的研究都具有重要价值,同时也为民族学、社会学、美学、考古学等提供了珍贵的资料。年剑川木雕公布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雕刻过程中赵向军摄 近年来,在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剑川木雕项目保护与传承亦取得了显著的成绩。首都人民大会堂、民族文化宫等重要建筑都饰有剑川木雕,剑川木雕艺人创作的作品经常在全国获奖并出国展览。木雕大师段国梁被评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张金星、杨松田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民间工艺美术家”称号。中央电视台及人民日报等新闻媒体多次播出《剑川木雕艺术之乡》等专题片、《浓浓的木香》等特写。 在文化主管部门的领导下,县文化馆配合县职业中学开办了“木雕工艺美术班”,与企业合作建设木雕技艺传习院,还经常为乡镇木雕厂开办木雕培训班,编写教材,授课辅导,培养出一大批不但能雕刻,还能自己设计创作的木雕工艺人才,这些人在培训班掌握技术后,以师带徒,带动了各家各户发展木雕业,亦为剑川木雕项目的保护与传承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文/张文杨万涛 赞赏 长按北京中科忽悠北京白癜风需要多少钱
|